收稿日期:2022-02-28作者简介:羊凌霄,男,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2023年3月第45卷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2023Vol.45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3.02.004引用格式:羊凌霄.从“四时”学说看宋玉“悲秋”主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2):24-29.从“四时”学说看宋玉“悲秋”主题羊凌霄(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宋玉《九辩》颇受阴阳学说影响,“四时”和“四方”所构成的“阴阳-四时”体系是宋玉“悲秋”主题的哲学基础。这一体系对其“悲秋”主题有莫大影响:一是“秋”在被纳入“四时”体系的过程中,完成了“政治化”与“哲学化”的转变,大大丰富了“秋”的内涵;二是在“四时”体系发展的过程中,“秋”与“忧情”“愁言”产生关联,“秋日”言“愁”成为一种顺应时令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九辩》中主人公“逆时而动”的情节,将“悲秋”主题升华到了哲学的层次,展现出一种“崇高”之美。关键词:宋玉;四时;四方;悲秋主题;《九辩》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023)02-0024-06阴阳四时学说对宋玉的“悲秋”主题有所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不少学者都曾采用此类材料来阐释《九辩》,如殷光熹已注意到《周礼》的“秋官”之制是“有感于自然法则,顺天应时而设”,并将其作为宋玉“悲秋”主题产生的“政治因素”[1]73。但系统地探寻“四时”学说与宋玉“悲秋”主题关系的文章至今甚少。由于“四时”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建立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因此在辨别源流前,首先要明确宋玉作品中主要接受的是何者,方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沿波讨源、寻幽探隐。一、宋玉作品中的“四时”体系宋玉作品中颇多数术家言,如《风赋》中论“风”、《高唐赋》中论“朝云”,近于“天文家”;《神女赋》中论“梦”,近于“杂占家”。而其《九辩》①(或称“九辨”)中之“悲秋”主题及《招魂》中之“四方”观念,又与“阴阳家”有关。(一)宋玉作品中的“四时”观念宋玉的作品中多次言及“四时”,如《九辩》云:“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2]181又云:“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2]191可以看出宋玉的“四时”观念已经与“阴阳”观念相结合,但尚未受“五行”学说影响。其特点有三:第一,四时等分,尚无“五行家”的“五时”观念;第二,四时更替,循环不息;第三,阴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