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解析本解析采用的是试卷类型:B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解析】考点:古代的政治制度。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战国,贵族→民众。战国时代,贵族地位下降,平民地位上升,原有的宗法制无以为继。答案:B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因为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所以要进一步“重农抑商”,以“抑并兼、长廉耻”。A不是材料本意,且与史实不符;题干是说“(商贾)收税与封君比入”,不是商人与封君勾结,B歪曲了材料意思。桓谭正是发现了题干中所说的现象,才提出重农抑商建议的,排除D。答案:C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解析】考点:中国古代思想史,宋明理学。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先假定承认对方(辩论赛常用的方法)接着一个“但”字表示转折——我方认为:“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显然“仁义”自在“我心”。不读书识“理”,照样“堂堂正正”做人,原来“理”在每个人的“心”中。答案:D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解析】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考点: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鞑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