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我国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综述.pdf
下载文档

ID:3447249

大小:1.4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关于 我国 数字 乡村 研究 文献 综述
乡村振兴-174-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3 期(总第 561 期)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我国,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逐渐向农村的多个领域渗透,为传统农村社会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也助推了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运用。为回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乡村新变化,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2020年中央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准备在全国各地开展试点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行动方案。政策的逐步落实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数字化向农村渗透,成为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与此同时,理论界关于数字乡村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并形成许多成果。然而,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如何通过数字乡村这一途径实现对乡村的有效治理的思路展开论述,对近年来数字乡村研究现状的探讨较少。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当前国内关于数字乡村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数字乡村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面向和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我国数字乡村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 关于数字乡村内涵的研究厘清数字乡村的内涵和外延,是深化数字乡村战略认识的前提。随着数字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广 收稿日期 2023-02-08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智慧社区建设的村民需求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智慧社区建设为例”(202210307020Z)。作者简介 武嘉瑄(2002),女,山西晋城人,本科生;范森杰(2002),男,河南南阳人,本科生;孟亦茹(2002),女,山西太原人,本科生。关于我国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综述武嘉瑄,范森杰,孟亦茹(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普及,传统乡村社会迎来了变革的重要契机,数字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与此同时,学界关于数字乡村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为了深化对数字乡村的认识,立足已有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最终发现:当前国内关于数字乡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乡村的内涵、数字治理、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信息鸿沟等方面,对于建设过程及效果评价方面涉及较少。未来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关注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为国家的发展大局服务。关键词 数字乡村;信息技术;乡村振兴;数字治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平台、文化展陈厅、示范房和接待点,使试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通过“建设评选推广”的形式使一批优质示范点融入乡村建设,推进整体发展,为传统村落注入吸引大众的新活力。同时,在建设特色项目的同时,需要规范管理,坚持“传统风貌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内容”的原则。4结语综上,针对不同方面的矛盾,本研究基于松阳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方面提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创新模式参考。创新传统村落的保护应以原生环境为基础,以机制规划为保障,以创新推广为生命力。通过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社会发展、文化自信。参考文献1 高 翔,李建军.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困境与制度缺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30-132.2 齐澍晗.文化生态价值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6(11):83-86.3 张邦启.池州传统村落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8(2):15-19.4 伽红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与模式探析J.中国农史,2016(6):136-137.5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松阳实践EB/OL.http/: 滕 菲,陆宏亮,金 睿,等.浙江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以三门县亭旁镇包家村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9(4):74-78.乡村振兴-175-泛运用,数字乡村的概念逐渐引发了国内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数字乡村的内涵都有各自的理解与研究,因此有关数字乡村的定义、内涵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首先,在国家层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了数字乡村的具体内涵,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数字乡村的基础,它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下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的一项实践活动。其次,自信息技术从城市引入农村,数字乡村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学者们便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此开展广泛讨论,最早学界对数字乡村概念的界定大多侧重于技术层面,并强调“数字乡村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互融合的产物”1,本质是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2,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进一步实现乡村科学化的生产、智能化的生活、便捷化的消费和可视化的治理,“拓宽农村传统产业的经营边界,发展壮大农村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3。但是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深入,数字乡村不再单纯强调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渗透,更是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将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从而重构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状态和过程 4。从静态层面来看,数字乡村是一种新型乡村类型;从动态层面看,它本身又在叠加数字技术的同时呈现出较强的动态性,并在给农村地区注入发展活力的同时推动着农村社会的数字变迁。由此,数字乡村就不仅仅是一系列数字技术在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此基础上带来的乡村革新与重塑 5。总体来看,信息技术是数字乡村的重要基础,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技术并非构成数字乡村的唯一要素,它需要各要素、各主体的协调配合。数字乡村应该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红利的作用,让农村及农民都能够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福利 6。因此,数字乡村不仅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还应注重农民的数字素养及主体作用。“数字”不应被简单“移植”进乡村社会,更应在“扶智”的过程中提升农民运用“数字”的能力,从而带动更多数字要素协同推动乡村发展。2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现状的研究2.1数字乡村与数字治理数字治理是在治理时代依托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其涵义比较多元,广义的数字治理指涉及多种要素,且具有多种功能面向,具体包括对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治理、对数字平台进行治理以及在数字技术支撑下面向社会的多元群体进行综合治理。而具体来看,中国的乡村数字治理指的是面向广大农村地区,“利用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政务组织行为体系,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新科技设施与技术规则,从而推进乡村数字经济社会建设和实现村民数字化美好生活的新型智能治理活动”7。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肯定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具有赋能作用,并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乡村地区目前的治理现状、克服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治理困境,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治理动能。赵早 8通过对传统的乡村治理方法与数字治理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数字乡村将助推乡村治理模式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治理转型,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的协同性,提高治理效率,还能够获取精准信息、预判风险及问题,实现精准化治理和前瞻性治理,从而推动“自治”“法治”与“德治”三治融合发展。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体现了我国乡村地区正通过各种手段提升更广泛的主体参与乡村发展建设过程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性,而数字技术则加速了这一发展进程。但是,也应当看到,“数字治理并未实现对数字管理的全方位超越”9。与此同时,随着数字乡村的技术手段嵌入乡村社会的治理情境,乡村治理也产生了数字负担与压力 10,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技术治理的意外后果 11,对数字治理在乡村地区的推进构成一定挑战。因此,如何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治理的助推作用,是目前学者广泛讨论的话题。首先,从整体上看,由于数字治理所面临的治理格局与治理环境已经发生一定改变,因此应构建一个区别于传统的新治理体系,以此促进基层治理数字化的整体性转型 12,推动“自治”“法治”与“德治”三者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13。其次,从具体实践上看,刘俊祥、曾森 7分析了浙江、湖北和贵州三省的数字治理模式,为乡村数字治理提供了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应在治理过程中对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全国各地的数字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最后,在推进数字乡村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应忽视乡村的原生性特征,数字治理更应注重地方特色,在治理过程中应该重视并传承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关注乡村生态环境和在地性资源的保护,推动构建情感共同体,彰显数字乡村战略蕴含的深刻价值 14。与此同时,数字治理还应将防范公共安全风险放在首位,许多农民缺乏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他们极易成为网络诈骗和其他基于信息技术的风险的受害者,因此政府在推进数字武嘉瑄,等:关于我国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综述乡村振兴-176-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年第 34 卷第 13 期(总第 561 期)乡村的过程中,也应对数字治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基层治理体系的良性协调运行。2.2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国内学者关于数字乡村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有效耦合关系,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一方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是对乡村振兴实际困境的积极回应,对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对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指向性作用,为其提供了借鉴经验 15。肖若晨 16认为将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有效路径,有利于推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提升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第二,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李建 17在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困境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难题,如潜在风险多、供给缺口大、融合程度低、城乡二元分隔等。在经济层面,陆岷峰、徐阳洋 18立足于低碳经济背景,认为当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面临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农村数字技术相关的设施建设不足、村民思想存在局限、农村人才匮乏、存在信息泄露及金融诈骗的风险等问题。佟玲、田华、李媛媛 19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提出乡村各主体数字金融意识偏低导致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显著排斥,乡村移动互联网以及数字技术条件制约数字普惠金融的有效覆盖等诸多现实困境。在农业方面,数字农业不仅可以推进传统农业实现信息化、标准化发展,还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脚步的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技术服务落后、普及应用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 20。第三,数字乡村对乡村振兴发挥的功能。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1。而技术作为数字乡村的重要基础,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22。与此同时,数字乡村通过将数字技术运用到乡村发展的多个领域,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上,数字乡村建设能通过拉动数字经济、发展农村电商提升农民收入 23,并以此为基础,激活乡村产业振兴 24,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乡村整体发展活力;在文化上,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融合,整合乡村碎片化的文化资源,增强地方文化发展活力 25,从而推动地方乡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除此以外,数字乡村建设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发展动能的同时,也将促使更多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 26,从而更好发挥“人”这一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2.3数字乡村与信息鸿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要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目前数字乡村推进过程中乡村地区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和数字素养匮乏而带来的城乡间、乡村内部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由此便造成一系列数字乡村建设成果难以被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关于数字乡村与信息鸿沟的研究,一些学者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数字鸿沟的具体表现上。陈潭、王鹏 6提出数字乡村背景下信息鸿沟的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信息投资差距、信息设备差距、信息消费差距、信息能力差距四个方面。吕普生 27则聚焦于当前我国城乡的数字鸿沟,认为城乡间数字鸿沟主要体现为农村居民在信息生产的可能性、信息接入的可及性、信息支付的可担性和信息使用的知能性四个维度上处于劣势当中。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当下的发展,而且使其缺乏未来持续发展下去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在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农民在数字化浪潮中也逐渐处于劣势地位,难以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数字贫民”。因此,我们虽然已经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但是当下我们却又面临着新的“脱贫”任务“数字脱贫”。基于此,杨嵘均、操远芃 28认为应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主体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等方式促进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之间张力的消解。而面临城乡间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易君、杨值珍 29认为不仅需要统筹城乡数字化发展,也应重视对人的数字素养培育,同时推动数字要素下沉,并提高乡村数字运用水平,以更好地弥合城乡间的数字鸿沟,缩小城乡差距。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已对数字鸿沟有了一定认识,并意识到它对农村数字乡村建设造成的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更加重视作为农村地区主体的农民在数字时代中的地位,并强调对他们进行数字技能培训以提高其数字素养和运用数字技术以及数字资源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发挥他们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作用。3 研究结论与展望3.1研究结论根据上述对文献的梳理可知,首先,由于数字乡村具体实践的差异,目前数字乡村的概念在学术界仍未统一。但是我们能够看到,技术作为数字乡村的重要基础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乡村振兴-177-作用。通过提高技术要素在乡村各个领域的应用效能,数字乡村将更好统筹乡村地区内外不同主体、全方位调动不同要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其次,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数字乡村的内涵”“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信息鸿沟”等方面,指出了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然而,当前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现阶段的研究缺乏定量分析,多以定性研究为主,从定量的角度对数字乡村研究内容与成果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少。其次,现有文献所聚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及实践经验总结,而对于建设过程及效果评价方面涉及较少。除此之外,农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主体,应当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激发活力,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但已有文献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数字乡村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产业融合发展、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于传统文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3.2研究展望学术界的研究应当从实际出发,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效回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要,为国家的发展大局服务。数字乡村建设还应该具有显著的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信息技术赋能的特征,注重发掘创新意识、提升数字化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对策使农民参与到数字乡村建设中,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压力,也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农民的真正需求,及时改进相关策略,使数字乡村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达到外在推动与内部动机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数字乡村试点经验的总结、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上,并且要注重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优化路径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推动形成可以复制并普遍推广的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乡村不能仅以技术为导向,还应关注人、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信息技术的不断迭代,数字乡村建设将面临更多挑战与困境,我们应及时捕捉这些可观测到的变化,对数字乡村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参考文献1 沈费伟.数字乡村韧性治理的建构逻辑与创新路径J.求实,2021(5):72-84,111.2 陆九天,陈灿平.民族地区数字乡村建设:逻辑起点、潜在路径和政策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5):154-159.3 夏显力,陈 哲,张慧利,等.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9(12):2-15.4 王 胜,余 娜,付 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59.5 涂明辉,谢德城.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地方探索与实现路径J.农业考古,2021(6):266-272.6 陈 潭,王 鹏.信息鸿沟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症候J.电子政务,2020(12):2-12.7 刘俊祥,曾 森.中国乡村数字治理的智理属性、顶层设计与探索实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1):64-71.8 赵 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2020(14):45-48.9 保海旭,陶荣根,张晓卉.从数字管理到数字治理:理论、实践与反思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0(5):53-65.10 丁 波.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担: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及治理反思J.电子政务,2022(8):32-40.11 赵晓峰,刘海颖.数字乡村治理:理论溯源、发展机遇及其意外后果J.学术界,2022(7):125-133.12 王文彬,王 倩.基层治理数字化整体性转型:生态、逻辑与策略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5):103-111.13 王冠群,杜永康.技术赋能下“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基于苏北F县的个案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5):124-133.14 沈费伟,陈晓玲.保持乡村性:实现数字乡村治理特色的理论阐述J.电子政务,2021(3):39-48.15 沈费伟,叶温馨.数字乡村建设: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41-53.16 肖若晨.大数据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策略J.中州学刊,2019(12):48-53.17 李 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创新J.经济体制改革,2022(3):77-83.18 陆岷峰,徐阳洋.低碳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J.西南金融,2021(7):3-13.19 佟 玲,田 华,李媛媛.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22(10):113-114.20 李青芮.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农业的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22(10):17-18.21 刘灵辉,张迎新,毕洋铭.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J.世界农业,2022(8):51-65.22 秦秋霞,郭红东,曾亿武.乡村振兴中的数字赋能及实现途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22-33.23 秦 芳,王剑程,胥 芹.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农户增收?来自农村电商发展的证据J.经济学(季刊),2022,22(2):591-612.24 杨江华,刘亚辉.数字乡村建设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0-200.25 赵 嫚,王如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J.上海文化,2022(4):12-18,123.26 何 阳,娄成武.乡村智治:乡村振兴主体的回归与“城归”人口补位路径的比较J.理论月刊,2021(8):105-113.27 吕普生.数字乡村与信息赋能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2):69-79,158-159.28 杨嵘均,操远芃.论乡村数字赋能与数字鸿沟间的张力及其消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5):31-40.29 易 君,杨值珍.我国城乡数字鸿沟治理的现实进展与优化路径J.江汉论坛,2022(8):65-70.武嘉瑄,等:关于我国数字乡村研究的文献综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