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智院本《类聚名义抄》的“俗字”考辨及解读马小川【摘要】观智院本《类聚名义抄》是日本的一种古辞书,其中存在大量独特的奇俗字形,未见于日本其他辞书或我国传统字典辞书中。通过对该书前后多个部首字的分析与考证,并与我国传统字韵书进行比较后,从四个方面总结、说明《名义抄》的俗字特征:正俗关系的揭示可补传统字书之不足;正俗关系的揭示异于传统字书;正俗关系揭示错误;正俗关系揭示有限而混误。【关键词】日本古辞书;类聚名义抄;俗字;考证【作者简介】马小川,女,扬州大学文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字学、辞书学。(江苏扬州225009)引言观智院本《类聚名义抄》①是日本中世的一种辞书,作者具体姓名不详,据日本学者考证为12—13世纪佛教真言宗僧侣编撰,因旧藏于日本京都东寺观智院,故称为观智院本。该书标出汉字及汉语词,主要以日语注音、释义,辅以少量汉文训注,性质为汉和对照字书。该书在日本语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手抄本被定为日本国宝。日本学界对其做过大量系统的基础性研究,比如成书背景、过程、体例等方面,论述详尽;内容方面多集中于和音、和训等“和化”,即日本化的部分,对汉文注的材料则挖掘较少。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观智院本《名义抄》中存在大量奇俗字形,以“俗”“俗字”“俗某字”等方式揭示了众多文字的正俗关系,但许多文字的正俗揭示不见于日本其他字书或我国字、韵书等,而为《名义抄》所独有。而这部分内容,一方面,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汉字及其异体字的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考虑《名义抄》为域外文献的实际情况,编抄者的文字正俗观念与我们现在的定义与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所述之文字正、俗也不可一概而信。需经过审慎考辨,认清性质后,才能较稳妥地为我们所用。为加深对《名义抄》俗字内容的认识,解释其“俗字”的成因,笔者对《名义抄》一书前后多个部首字进行分析与考证,并和中国传统字典辞书进行比较,从四个方面总结、说明《名义抄》的俗字特征,它们分别是:正俗关系的揭示可补传统字书之不足;正俗关系的揭示异于传统字书;正俗关系揭示错误;正俗关系揭示有限而混误。通过对内容的深入辨别、考证,解读部分俗字疑难点,既能更科学有效地认识、利用该书,为文字学的研究提供新材料,还有助于进一步拓宽汉字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一正俗关系的揭示可补传统字书之不足我国传统字书往往相承引用,历史上又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