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荔湾区城市公园乔灌木植物资源及观赏特征分析.pdf
下载文档

ID:3440569

大小:1.95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5-0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广州市 荔湾区 城市 公园 灌木 植物 资源 观赏 特征 分析
第17卷第14期南方农业2023年7月Vol.17No.14SouthChinaAgricultureJul.20235353黄奕云,刘世晗,关开朗,等 广州市荔湾区城市公园乔灌木植物资源及观赏特征分析 J.南方农业,2023,17(14):53-57.广州市荔湾区城市公园乔灌木植物资源及观赏特征分析黄奕云1,刘世晗2,关开朗2,梁 建2,谭广文2*(1广州文化公园,广东广州 510130;2.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00)摘 要 基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求,发挥乔灌木植物在景观营造、改善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8个城市公园的乔灌木植物资源组成、基调树种构成和观赏特征等应用特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8个公园共有乔灌木植物种类227种,隶属于65科153属。荔湾儿童公园、西焦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3个公园物种丰富度有所欠缺,文化公园乔灌木栽植数量最少,主要缺乏灌木景观营造。基调树种中,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粉花夹竹桃(Nerium oleanderNanum)和辐叶鹅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应用频度较低,分别为50.0%、50.0%和37.5%。对于观赏特征,观花植物占比最高,观叶与观株型的植物占比较为相似,观果植物占比最低;总体缺乏蓝紫色系的观花植物,部分公园缺乏白色和黄色系的观花植物;花期在秋冬季节的物种种类较少。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加强优良乔木灌木植物应用、增加观叶观果植物应用、营造秋冬季节特色景观、建立专类园等建议。关键词 城市公园;植物资源;乔灌木;观赏特性;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 x.2023.14.017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连接自然的纽带,其建设和发展始终与居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1。公园绿地是城市中代表性最强、园林绿化最集中的区域,绿地内的乔灌木植物资源不仅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载体,还能够提高城市植物的丰富度、增加景观异质性、维持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随着国家对园林绿化的进一步重视,加快现代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中,以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大于等于 70%作为考核指标,因此,正确发挥乔灌木植物资源在城市公园的作用,既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又能够突出乔灌木资源营造景观、改善生态等作用,进一步巩固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性和生态服务性的优势。学者们在调查国内城市公园植物资源后发现,一些城市公园存在植物景观同质化现象,缺乏具有地域化特色的植物景观;部分城市公园管理人员由于对当地植物资源特点认识不足,导致优秀的野生植物资源没能得到有效利用;部分城市公园的乔灌木应用结构、物种多样性及景观效果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有关城市公园植物的研究较多,主要为针对某一观赏类型,或针对某一科植物进行统计研究,而缺少对于不同公园植物资源的对比研究3。因此,本文主要对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8 个城市公园乔灌木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并分析其物种构成和观赏特征,为提升广州市城市公园乔灌木植物景观丰富度提出建议与指导,并为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植物景观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地概况广州市地处我国南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荔湾区是广州市的老城区之一,位于广州市西部,北回归线南侧,海洋性气候明显,具有温暖多雨、日照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1.4 21.8,年平均降水量 1 800 mm 以上,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4。收稿日期:2023-05-09作者简介:黄奕云(1974),男,广东惠州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园林建筑施工及管理。*为通信作者,E-mail:。第17卷第14期南方农业2023年7月Vol.17No.14SouthChinaAgricultureJul.202354541.2 研究内容与方法在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广州市荔湾区公园分布、始建年代及养护管理情况等因素,选定以下 8 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广州文化公园、醉观公园、荔湾儿童公园、双桥公园、青年公园、增埗公园、西焦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研究总面积 36.6 hm2。在公园范围内采用全面调查法记录植物资源种类和数量等信息,根据物种信息分类记录其不同观赏部位的观赏特征,并对观花植物的花色分布及公园整体季相进行记录。本次调查重点针对乔灌木,参考相关文献、书籍和网站对观察到的植物进行资源的归类及观赏特性的统计5。1.3 数据分析采用 Excel 2019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并制作图表,对荔湾区 8 个城市公园的植物资源种类组成和观赏特征进行统计后对比分析,计算并分析其基调树种应用及频度。本研究中频度是指某种植物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公园中出现的频率(F),按公式(1)计算。a=100%NFN(1)式中,F为应用频度,Na为应用此植物的公园数量,N 为公园总数。2 结果与分析2.1 植物构成特征2.1.1 公园绿地情况统计对比各个公园绿地面积,受到始建年代、管护水平和公园区位的影响,各公园绿地占比相差较大,绿地占比最高的公园为青年公园,达到 77.8%;最低的则为文化公园,占比 39.2%,可能与其建成年代较早且公共建筑较多有关。其他公园绿地占比在52.9%69.9%,详细数据见表 1。表 1 各公园绿地情况公园名称始建 年份总面积/m2绿地面积/m2绿地占比/%文化公园195282 46132 33839.2醉观公园198434 45921 48162.3荔湾儿童公园201422 40015 65769.9双桥公园199740 19823 65858.9青年公园199229 55723 00077.8增埗公园200740 64427 31367.2西焦公园200531 18021 48468.9大沙河湿地公园200985 00045 40052.92.1.2 乔灌木植物种类组成广州市荔湾区 8 个城市公园中共有乔灌木植物种类 227 种,隶属于 65 科 153 属。1)所含种数在 10 种及以上的科为豆科(22种)、棕榈科(19种)、桑科(16种)、桃金娘科(16 种)及锦葵科(10 种),所含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 36.40%。2)所含种数在 4 种及以上的属有榕属(Ficus,13 种)、蒲桃属(Syzygium,5 种)、海枣属(Phoenix,4 种)、桉属(Eucalyptus,4 种)、含笑属(Michelia,4 种)及李属(Prunus,4种),所含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 14.91%。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亚热带特征及以棕榈科为主体植物景观的特点较为突出。由表 2 可知,各公园植物种植数量间存在较大差异,乔灌木栽培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分别为增埗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青年公园、醉观公园、双桥公园、荔湾儿童公园、西焦公园和文化公园,其中增埗公园乔灌木栽培数量是文化公园的 6.91 倍。文化公园整体植被栽植数量有所欠缺,缺乏一定的灌木景观栽培。对于植物种类而言,乔灌木物种数最多的公园为醉观公园和青年公园,均为 92 种,其他公园物种数在 46 67 种,荔湾儿童公园、西焦公园和大沙河表 2 乔灌木植物种类组成公园名称乔灌木总数/株乔木数量/株灌木数量/株科总数属总数种总数文化公园534385149315767醉观公园772383389487892荔湾儿童公园1 006317689304146双桥公园893640253275059青年公园1 048317731357292增埗公园3 6895973 092285262西焦公园968483485234047大沙河湿地公园3 3918522 539264049第17卷第14期南方农业2023年7月Vol.17No.14SouthChinaAgricultureJul.20235555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度有所欠缺,可能存在景观同质化 现象6。2.1.3 基调树种构成由表 3 可知,各公园的基调乔灌木树种差异较大,但都为乡土树种,说明每个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1)双桥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为榕树(Ficus microcarpa),应用频度为 100%,说明其在当地应用已非常普遍;青年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为大王椰(Roystonea regia),西焦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为垂叶榕(Ficus benjamina),应用频度均为 75%,说明这部分植物在当地应用普遍,认可度高;文化公园和荔湾儿童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分别为人面子(Dracontomelon duperreanum)和宫粉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应用频度均为 62.5%;醉观公园和增埗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分别为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和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应用频度为 50%,应用不够广泛,其他公园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一步开发其使用价值。2)对于基调灌木树种的应用,文化公园和西焦公园为木樨(Osmanthus fragrans),荔湾儿童公园和青年公园为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双桥公园为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这些植物的应用频度均为 75%,应用较为普遍;醉观公园为散尾葵(Dypsis lutescens),应用频度 62.5%;增埗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分别为粉花夹竹桃(Nerium oleanderNanum)和辐叶鹅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应用频度分别为 50.0%和 37.5%,应用频度相对较低,可能由于公园本身的景观需求或其他因素,这两种植物在增埗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内应用占比极高,分别达到 52.24%和 61.63%。表 3 基调树种构成公园名称乔木灌木物种名数量/株应用频度/%物种名数量/株应用频度/%文化公园人面子4662.5木樨4475.0醉观公园糖胶树4550.0散尾葵17562.5荔湾儿童公园宫粉羊蹄甲4862.5红花檵木11875.0双桥公园榕树266100.0光叶子花10675.0青年公园大王椰8875.0红花檵木5575.0增埗公园黄花风铃木9650.0粉花夹竹桃1 92750.0西焦公园垂叶榕7775.0木樨10775.0大沙河湿地公园垂叶榕29375.0辐叶鹅掌柴2 09037.52.2 观赏特性分布特征2.2.1 外形观赏特征按照主要观赏部位,将广州市荔湾区 8 个公园的乔灌木分为观花、观叶、观果和观株型4类,由图1可知,在所有公园中应用程度最高的为观花植物,观叶与观株型的植物占比较为相似,观果植物则占比最低。可见,观花植物作为城市公园的观赏主体,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观赏类型。对比各个公园乔灌木观花植物占比,增埗公园中观花植物物种占比最高,为 53.23%,共有 33种;青年公园观花植物物种占比最低,为 35.87%,但观花植物也有 33 种,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是其观叶树种占比较多;西焦公园中观花植物种类最少,仅为 17 种,占比也相对较低,为 36.17%;其他公园的观花植物占比在37.29%44.44%,差异较小。对于其他观赏部位,由于增埗公园观花植物占比较高,造成其观叶植物和观株型植物占比最低,分别为 17.74%和 19.35%;双桥公园在观叶植物的应用方面也有所欠缺,观叶植物占比为 18.64%;荔湾儿童公园在观果植物应用方面有所欠缺,观果植物占比仅为 6.67%。0102030405060占比/%观花观叶观果观株型文化公园醉观公园荔湾儿童公园双桥公园青年公园增埗公园西焦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黄色系红粉色系蓝紫色系01020304050607080占比/%春夏秋冬图 1 不同观赏部位植物在各公园分布第17卷第14期南方农业2023年7月Vol.17No.14SouthChinaAgricultureJul.202356562.2.2 花色观赏特征从花色观赏特征来看,荔湾区 8 个公园的观花植物花色主要由白色系、黄色系、红粉色系和蓝紫色系组成,整体来看,红粉色系占比最高,其后分别是白色系和黄色系,蓝紫色系占比最低(见图 2)。蓝紫色系植物应用偏少是这8个公园共存问题,除此之外,文化公园、醉观公园、青年公园和西焦公园黄色系植物应用偏少,占比分别为 20.00%、17.14%、18.18%和 5.88%;荔湾儿童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白色系植种物应用偏少,为所有公园中占比最低的 2 个,分别为 15.00%和 14.29%;双桥公园和西焦公园红粉色系植物占比分别达到 50.00%和 64.71%,黄色系植物占比较低,分别为 18.18%和 5.88%,其中西焦公园的黄色系观花植物仅有 1 种。0102030405060占比/%观花观叶观果观株型 010203040506070占比/%白色系黄色系红粉色系蓝紫色系文化公园醉观公园荔湾儿童公园双桥公园青年公园增埗公园西焦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图 2 不同花色植物在各公园分布2.2.3 花期季相观赏特征从花期的季相观赏特征来看,荔湾区 8 个公园的花期均主要分布在春夏季,因此其观赏价值在此两季较高。花期分布在秋冬季的植物较少,主要为紫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impetiginosus)、美丽异木棉(Ceiba speciosa)和四季可观花的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等极少数物种,且仅有 4.55%11.76%的观花植物花期分布在冬季(见图 3)。西焦公园的花期主要分布在春季,其春季可观花植物占比在所有公园中最高,为 58.82%,其他公园的花期均主要分布在夏季,占比在 55.00%68.00%。文化公园花期分布在夏季的植物占比在所有公园中最高,为 68.00%,但其花期分布在秋季和冬季的植物占比较少,分别为24.00%和 8.00%;西焦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同样存在花期分布在秋季的植物较少的问题,花期在秋季的植物分别只有 5 种和 7 种,占比分别为 29.41%和33.33%。总体而言,考虑到景观分布的均衡,可适当增加花期在秋冬季节的物种种类及植物数量。01020304050607080占比/%春夏秋冬文化公园醉观公园荔湾儿童公园双桥公园青年公园增埗公园西焦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图 3 花期季相观赏特征在各公园分布3 结论与讨论广州市荔湾区 8 个城市公园绿地占比相差较大,绿地占比最高的公园为青年公园,达到 77.8%,最低的则为文化公园,占比 39.2%。在所有公园中,乔灌木植物资源总数较为丰富,重视乡土植物和常绿植物的应用,公园共有乔灌木植物种类 227 种,隶属于 65 科 153 属,亚热带特征及以棕榈科植物景观为主的特点较为突出。但与广州市建成区乔灌木种类(321种)相比,在丰富度上还有提升空间7。荔湾区 8 个公园乔灌木植物种植数量间存在较大差异,乔灌木栽培数量由多到少排序分别为,增埗公园、大沙河湿地公园、青年公园、醉观公园、双桥公园、荔湾儿童公园、西焦公园和文化公园,其中文化公园乔灌木栽培数量仅534株,缺乏一定的灌木景观营造。适宜的基调树种能突出本土特征,决定公园的植物景观风格7。各公园的基调乔灌木树种差异较大,但都为乡土树种,说明各公园皆形成自身特色的植物景观,但部分公园的基调树种应用频度不高,如醉观公园和增埗公园的基调乔木树种分别为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和黄花风铃木(Handroanthus chrysanthus),应用频度为 50.0%;增埗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的基调灌木树种分别为粉花夹竹桃(Nerium oleanderNanum)和辐叶鹅掌柴(Schefflera actino-phylla),应用频度分别为 50.0%和 37.5%;这些植物第17卷第14期南方农业2023年7月Vol.17No.14SouthChinaAgricultureJul.20235757仅在个别公园大量应用,其他公园则应用较少。荔湾区的城市公园中观花、观叶和观株型的乔灌木种类占比较高,观果植物则占比相对较少,考虑到观花植物是公园的观赏主题,青年公园观花植物物种占比相对较低,为 35.87%,主要原因为其观叶树种占比较多;增埗公园中观叶植物和观株型植物占比较低;双桥公园在观叶植物的应用方面也有所欠缺;荔湾儿童公园的观果植物仅有 3 种,缺乏一定的观果景观。对于花期观赏特征,虽一年四季均有花可赏,但植物花期主要分布在夏季和春季,这与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规律相一致,文化公园在秋冬季节的开花植物较少,西焦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同样存在花期分布在秋季的植物较少的问题。对于花色分布,整体来看红粉色系占比最高,蓝紫色系占比最低,荔湾儿童公园和大沙河湿地公园白色系植物应用偏少,双桥公园和西焦公园黄色系植物占比较低。综上,荔湾区部分城市公园中存在的乔灌木植物资源种植数量缺乏、基调树种应用不广泛、乔灌木植物花色与季相分布存在一定欠缺的现象,不利于城市乔灌木植物生态价值和景观特征的凸显8。4 建议部分城市公园物种丰富度欠缺、种植乔木或灌木植物数量不平衡,以致群落结构略显单一,景观同质化严重。应特别加强优良乔灌植物的选用,增加植物种类并挖掘优秀野生植物资源或新优的木本植物树种,如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印度野牡丹(Melastoma malabathricum)、诗琳通含笑(Michelia sirindhorniae)等,尽量避免同种植物在某一范围内大面积种植,需要着力扩大分布范围,从而减少植物景观同质化现象。对于增埗公园、双桥公园存在的观叶植物占比较低的问题,可以增加江边刺葵(Phoenix roebelenii)、散尾葵(Dypsis lutescens)、苏铁(Cycas revoluta)等棕榈科植物营造亚热带常绿特色景观。对荔湾儿童公园在观果植物应用方面,增加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阳桃(Averrhoa carambola)、杧果(Mangifera indica)等观果树种弥补不足,同时又能增加植物景观丰富度。植物色彩与季相的多样性为城市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也是城市植物在发挥美化景观、丰富季相特征作用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各公园均可增加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等蓝紫色系花卉栽植,还可适当增添落叶植物的比例,营造秋冬特色的季相植物景观,如规模种植广州市市花木棉(Bombax ceiba)、榄仁(Terminalia catap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等,同时对于棕榈科植物及本土特色的木本花卉可建立专类园,既可以保护植物种质资源,也能够创造个性化的植物景观,最终发挥乔灌木植物资源价值,促进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 史可,左国良,胡海辉.基于公众审美的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色彩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1):233-240.2 郭松,方翠莲,李在留.南宁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调查及应用研究 J.中国园林,2012,28(2):90-94.3 雷金睿,宋希强,何荣晓.滨海城市公园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以海口市为例 J.生态学杂志,2016,35(1):118-124.4 夏威毅.现代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要点解析 J.现代园艺,2023,46(2):79-81.5 张太芳,周群会.城市生态园林建筑的绿化设计及对生态环境污染的改善研究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3,48(4):172-177.6 梁冠威,谢伟文,谭广文,等.广州白云山风景区近自然边坡植物群落景观特征分析 J.热带农业科学,2022,42(3):111-115.7 苏凤秀.广东雷州西湖公园园林植物应用分析J.广东园林,2019,41(5):69-73.8 广 州 市 荔 湾 区 年 鉴 编 纂 委 员 会.荔 湾 年 鉴2020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1.(责任编辑:张春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