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审计师考试辅导《审计理论与实务》第一部分审计理论与方法——第六章审计取证方法【考情分析】本章内容属于审计的基础知识,审计取证方法会应用于审计的各个阶段,与后面章节都有联系。而且,这些审计方法需要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每年考试都有涉及,多以单选题、多选题出现,5分左右。初级资格考试要求在第一节取证模式和第二节审计取证基本方法(顺查和逆查、详查和抽查)为熟悉,中级要求为掌握。内容介绍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第二节审计取证的基本方法第三节审计取证的具体方法【内容讲解】第一节审计取证模式审计取证模式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账目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基础审计阶段。(要求理解每种方法的含义、优缺点等内容)一、账目基础审计指以经济业务、会计事项和账目记录为基础,直接从会计资料的审查入手收集有关审计证据,从而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审计目标:查错防弊。审计方法:运用详细审计方法,对大量的凭证、账目、财务报表等进行逐项审查。优点:这种取证方式可以直接取得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审计证据,审计质量较高。缺点:在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账目基础审计已无法兼顾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二、制度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根据对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和重点,根据检查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和结论。审计目标: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可靠性)审计方法: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需要大量采用抽查方法。抽查测试中工作量的大小、样本容量的确定以及抽样方法的选择等,是以内部控制系统的强弱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和评价为基础的。优点:根据内部控制的测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深度,这种取证模式较好地适应了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审计取证的盲目性,降低了审计风险。缺点:1.工作效率的改进不明显;2.由于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差异,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整体评价缺少统一的标准;3.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与实质性测试所需要的检查工作之间缺乏量化关系;4.被审计单位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如果其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有意不予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也难以保障;5.不能直接解决全部审计风险问题。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风险基础(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全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