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一)【知识管理】第27天【关键词】可得性启发法,偏见、信息量的不足个人订阅号:jqnote(专注打造爱智慧、爱学习、不急功近利的小圈子)之前已经基本介绍过关于可得性启发法的概念和相关的案例。如果让你列出6或12件认为自己很果断的案例,刚开始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后当系统2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各种各样的证据都指向统一结论,即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前面文章也论述过相关的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模式,这些结论都是一致的。好,咱们接下来来论述可得性效应与对买保险的行为模式和灾后的保护性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的那段时间,似乎全国中小学校都进行了模拟地震逃生的演习。比如对学校有些破旧的房子进行加固,以防止在地震中震碎,将地下室的门封死以抵抗洪水,还要确保紧急备用电源能正常工作,而且保险公司在灾后的订单肯定会提升很多,因为他们发现身边那些买了保险的人因为这次地震不管是意外死亡还是意外受伤都获得了保险公司的巨大赔偿,所以他们也开始购买保险,以保证面对不确定性风险的焦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灾难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担忧和防备的努力程度也会减弱。记忆的动态变化为灾难、担忧和越来越松懈的心理这一循环作出了解释。其实风险一点都没有降低或增大,不确定性的概率和随机性的概率依旧在那里,只不过我们在发生过后的一小段时间对于这个话题非常的敏感,导致了我们的担忧和焦虑,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行为。但是后续的结果谁知道呢?我们的新闻媒体倾向于新鲜和尖锐的事情,因为这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某地发生了恐怖分子袭击事件与这个地方今年因为癌症去世的人数两个案例想比谁更吸引大众的眼球呢?显然是前者。但是两者导致的死亡率却大大的不同啊!后者至少是前者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报道,目前我国因癌症死亡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以上。再看看下面几个案例:(1)中风致死的数量几乎是所有意外事故致死总数的2倍,但80%的受试者却判断意外事故致死的可能性更大。(2)人们认为龙卷风比哮喘更容易致死。尽管后者的致死率是前者的20倍。(3)得病致死被认为糖尿病致死率的300倍,但真正的比率却是1:4。......看看咱们的新闻媒体对某类超乎寻常的话题和观点的大量报道,就知道不同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