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第一课时顾怡教学目标:1、欣赏《月光及水仙的舞蹈》,感受音乐优美的情绪,想象月夜下水波粼粼的意境感受月夜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听、奏、看、演的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语言美、作品的内涵美,由身心的愉悦产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在欣赏及演奏、朗诵等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月夜情景描写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学难点:在器乐演奏和朗诵中对月夜作品意境的把握是难点教学准备:器乐曲准备、PPT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月光奏鸣曲》由学生熟悉的《月光奏鸣曲》为背景,播放《月夜》场景图片,师生共同感受月夜情景,引入本课主题。问题:想象这首乐曲描写了怎样的音乐画面?你知道这首乐曲名吗?《月光奏鸣曲》贝多芬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题赠给他一八零一年时热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圭恰迪尼的一首作品,但后来他为这段感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原文: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过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先生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要做鞋吗?”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