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本章主要介绍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主要内容、主要方法等。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群体的了解和理解,对青少年发展等相关理论的了解、理解和有效运用,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知识、方法的有效理解和整合运用,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获得成效的关键。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期,青少年社会工作必须充分尊重青少年的特点,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多层面地开展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一)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期是人生生命循环最多变化的时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的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产生变化,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家庭及社会角色也在每天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适应。从发展的角度,可以把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二)青少年的问题青少年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而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不同研究方式的依据和结论是不同的。社会问题通常被认为是客观的、可观察的客观状态或社会过程。关于社会问题的客观知识,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获得。在一些解释社会问题的学说中,从目标(价值)与手段(机会)的不一致来解释失范(涂尔干)、偏差(默顿)等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使得关于社会问题的社会学成为一门客观的知识。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对上述传统看待社会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挑战。它把社会问题定义为“群体表达不满和要求尊重某些一致认定的条件的活动”。在这个界定中,社会问题不再是某种应该加以研究和改进的客观情境,而是一种诠释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诸如犯罪、贫困、无家可归等现象认定为应被视为压抑的、不可忍受的、不公正的条件。从这个角度讲,社会问题不再是某种特殊的、不公正的或不道德的状态,而是对被诠释为不公正、不道德状态的界定或取向。社会问题是一种界定的社会过程。建构论强调,社会问题的建构活动在立意上和取向上是一种用修辞或措辞作出宣称的过程,也即选用恰当词汇去描述某种特殊社会环境并给出名称(即取名)的过程。这个给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