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初,复旦大学的包涵被评为“上海高校十佳辅导员”,她坚持4年记下12万字给学生的周记开始引起关注;●新春过后刚一开学,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以老辅导员身份与包涵促膝长谈,新老辅导员发出共同的感慨:“做人的工作是一辈子的学问”;●4月,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包涵和她的150篇周记再次引起强烈反响,高校思政工作者开始深入研究“包涵现象”;●6月,《包涵心语》正式出版,国务委员陈至立题写书名,教育部部长周济作序,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京主持召开出版座谈会。至此,围绕包涵所引发“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讨论推向了高潮。2【编者按】也许一个特别的名字注定了一个女孩的不平凡。70后生人的包涵,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这半年间,她成了高校思政工作领域“家喻户晓”的人物。成就她的是连续4年撰写的12万字周记;记住她的是永远淡定理性的心态和处事方式;欣赏她的是朴素的爱心和执著的追求。然而,更发人深省的是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的一股活力,创造的活力,并让大家静静地思考:今天,我们该如何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辅导员?“辅导员是这样一群人:做了很多很多,但只要收获了一点点,就会非常满足。学生的一条短信,一句问候,都是最大的安慰”,这就是包涵喜欢做学生辅导员的理由。如今送走相伴四年的学生,她仍然沉浸在“满足”的生活之中,因为短信和问候,她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最大的心得:爱心+责任+智慧2001年9月16日,开学第一周,复旦大学2001级化学系宿舍楼的宣传栏贴出了一张“告示”,既非通知,也非文件,只是辅导员包涵致01级化学系新生的信。信中说:“我希望自己可以是那个当你们遇到困难可以支持你们的人,当你们存有疑惑可以帮助你们的人,希望你们在这四年里的收获比我当年所得到的更多,也让我和你们一起在这四年里收获更多。”从此以后,包涵,4年的辅导员生涯,除寒暑假外,坚持每周给学生写周记,并在班级主页上发布。篇篇周记,都融入这位年轻人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爱心+责任+智慧。在长达4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她共撰写辅导员周记150余篇,累计12万余字。在学生住宿区的宣传栏阅读包涵的周记已经成为她的学生的一种习惯。4年的周记换来了4年真挚的交流,4年真挚的交流也记载了4年的春风化雨。“我相信大学梦的实现会把你们继续引向你们各自的最终理想,希望你们之后的每一步和你们过去的每一步一样的坚实沉稳,一样的信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