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会给学困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唤起学困生心中对知识的渴求,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使之重拾自信,迈向成功之路。笔者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发现,辅导员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化学困生。一、追根朔源,做学困生心灵的保健师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心理上的问题,如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而产生的焦虑心理,社会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家庭负担繁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等,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厌学现象严重,导致成绩直线下降,此时辅导员的爱心呵护举足轻重。1.生活上悉心呵护,做学困生的“亲人”。很多学困生或家境贫寒,或初离家门,或不善交往……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学习,往往孤独感、自卑感强烈。作为辅导员应时刻以“亲人”般的细致和温暖去引导他们,精心呵护他们,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2.学习上因势利导,做学困生的“益友”。把学生当朋友,不能处处时时讲究“师道尊严”。不能“训斥”、更不能“命令”学生。因为学困生的心理更为脆弱,更需要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如果辅导员能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坦诚相待,在友好的师生环境中了解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而帮助他们明确人生奋斗目标,走出学习的误区,时刻以“欣赏”的眼光看到学困生的进步,使他们在“赞许”的目光里逐渐找到被肯定、被尊重的感觉。3.处事上推己及人,做学困生的“影子”。把学困生当自己,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换位思考”。把学生当自己,就会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据调查发现,学困生的自尊心比其他人更为强烈,更加敏感。由于学习上的挫折,他们时刻觉得在同学面前“低人一等”,往往以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因而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更加缩手缩脚,有时还会引来同学们的嘲弄。此时,辅导员老师更应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去处理班级的事物,引导其他同学以友爱的胸怀去关心、体谅、帮助学困生,使他们在班级活动中不感到“孤立”,把辅导员看成自己如影随行的伙伴,心理上有了依靠,做事、学习也就有了归属感。二、授之以渔,做学困生学习的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