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第29卷,第6期,2012年11月JournalofZhejiangSci-TechUniversityVol.29,No.6,Nov.2012文章编号:1673-3851(2012)06-0905-04收稿日期:2011-06-27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1B071)作者简介:吕旻(1978-),女,浙江义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现象及处置策略研究吕旻(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310018)摘要:大学生网络集群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把握大学生网络集群的发展规律,研究处置策略对高校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借用集群行为的理论,对大学生网络集群的特点和形成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环境优化策略、主体发展策略和信息调控策略三方面提出了处置策略的设想。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集群;处置策略中图分类号:D432.62文献标识码:A0引言当今社会,互联网基于其提供的双向乃至多位沟通的手段,试图催生一个全新的、没有中心的平等信息空间。“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潮流,已将网络生存带进“丛林时代”,互联网因此正变为一种全民化的舆论工具———各个群体都能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发声[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网络的影响日趋增强,成为网络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网民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表现得较为活跃。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集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因此,把握大学生网络集群的发展规律,研究处置策略对高校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1大学生网络集群的概念、特征1.1大学生网络集群的概念集群行为(collectivebehavior)是社会学领域里的一个概念。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斯梅塞尔认为,集群行为是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认为,集群是有着共同关注点而临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在接受新的行为和看法时,集群参与者通常容易接受由集群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2]。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笔者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3]。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