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意愿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_宁德鹏.pdf
下载文档

ID:320594

大小:1.84MB

页数:1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创新 创业 教育 行为 意愿 中介 大样 实证 考察 宁德
DOI:10.16382/ki.1000-5560.2023.02.008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宁德鹏1何彤彤2邓君雪2曾 雪3(1.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299;2.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宁 530299;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桂林 541000)摘要:借助全国 26 省份 102 所高校 30 887 位学生样本数据,结合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以创业能力、创业意愿为中介变量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既可以直接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也可以通过创业能力的一重中介作用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还可以通过创业意愿的一重中介作用正向显著影响创业行为,并且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对创业行为的贡献力度均强于创业教育。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激发、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法治意识、诚实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强化创业教育校内双主体意识;契合高校创业教育实际,重视创业教育实效性,强化创业能力培养;重视”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挖掘创新创业教育思政元素,提升协同育人合力等启示。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创业行为;中介效应;大思政课 一、引言据全球创业观察(GEM)2018/2019 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为 5.0 分,在G20 经济体中排名第 6,处于靠前位置,但学校创业教育在中国创业环境中相对较弱;而据GEM2016/2017 中国报告中显示,中国创业者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比例较低,仅为 29.8%,这与G20 其他国家的平均值 44.86%具有较大差距。有研究表明(宁德鹏等,2017),不同性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均值在 3.533.58 之间,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且呈现出随着高校层次越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越强的特征。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创业行为是个复杂的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环节。按照创业可教的公认常识,创业教育是影响创业行为的前置变量,但是,创业教育并非发生创业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接受了创业教育的个体,是否愿意发生创业行为,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个体的创业能力程度以及创业意愿强度应该对其是否发生创业行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换言之,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可能会存在作用机理,而从创业教育到创业行为应当受到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影响,理论界应该对其中的作用机理进行更深入的实证考察,但是,通过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发 *基金项目:2021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 A 类“课程思政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2021JGA245);202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 A 类“新文科背景下西部地区高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和双创教育融合改革与实践”(2022JGA249)。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No.2,202393现,篇名含“创业教育”并含“创业行为”的只有 25 篇,而高影响力的成果,除了笔者的两篇论文以外只有 1 篇,而同时将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四个变量因素整合到同一模型里探索四者之间的影响机理的研究,目前仍没有搜索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极其复杂,既可以直接影响,也可以间接影响,既可以一重中介影响,也可以通过二重中介间接驱动影响,还可以通过调节变量作用影响。同时,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极其多元与复杂。基于此,本研究将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四者整合到同一研究框架,试图探索创业教育影响创业行为的“黑箱”,验证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以多变量视角研究创业者个体何以实现创业行为,同时也考察了课程思政元素对教育者的影响,试图弥补和丰富创业领域的研究。二、理论模型的构建及假设提出(一)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个体正确的创业态度、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和勇气,使个体有决心战胜失败,从头再来并取得胜利的教育(Dianne et al.,2016)。“创业具有先天可教性”(Drucker,1985)为学术界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Kolvereid and Isaksen(2006)认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影响创业行为。Block et al.(2011)在一项样本量超过万人的实证研究中表明教育和创业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张瞳光和高建军(2017)认为接受创业教育可以明显促进受教育个体的创业意愿,进而影响创业行为。孔凡柱和赵莉(2017)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创业教育对受教育个体的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并调节促进其发生实际创业行为。基于上述理论及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对受教育个体的创业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个体采取实际创业行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1: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二)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对教育接受者的创业技能有提升的积极作用(Mcmullan&Long,1987;文亮,李丽娜,2010;吕荣,2011)。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关系研究中,普遍指出创业教育能提升个体的创业能力。杨学儒(2018)通过对上千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通过提供给受教育者参与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执行创业计划等活动的机会,使得受教育的个体获得最基本的技能(Maina,2013),从而提升个体积累和运用资源成功排除创业中所遇到的障碍的知识和能力(Solesvik,2013)。因此,创业教育与受教育个体的创业能力直接相关。基于以上回顾,我们认为创业教育能够对个体的创业能力产生积极且显著正向的影响。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2: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能力。(三)创业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能力是个体勇于把想法付诸行动的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王洪才,2022)。个体的创业能力越强,其创业成功的概率越高,越有可能开展创业活动。在实际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会面临诸如新的战略规划、新的盈利模式,并需要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都需要创业者具备卓越的创新创业能力。基于资源基础视角,Koellinger et al.(2007)认为具备足够的技能、知识与经验对个体的创业决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尹志超等(2015)学者指出个体的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决策与创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认为具备更全面创业技能的个体更可能在创业实践中获得成功,因此他们越有可能参与创业实践行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3:创业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四)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中存在中介效应创业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的创业能力认知(沈丝楚等,2021),自身创业实战经验不足的劣势可以通过创业相关的教育得到弥补,即接受创业教育的个体一般具备使新兴事业存续的能力(Clark et al.,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年 第 2 期创新创业教育941984;王树生,2003),因而更有可能有创业实践行为。史容(2015)认为,创业教育通过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帮助潜在创业者有效提升创业能力,从而帮助受教育的个体真正实现创业行为。陆秋萍(2015)在研究了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两者的关系之后,指出创业教育能够教授学生创业中所需要的计划、营销、决策、风险评估等技能,进而促使学生乐于、敢于参与创业活动。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认为创业教育能通过教授个体创业相关的技能、给予个体参加创业实践、普及创业政策法规等方式提升个体在创业活动中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会增加个体参与创业行为的可能性。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4: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中存在中介效应。(五)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国内外学者就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这些研究大多都认为创业教育可以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Bolin,2014;Breitenecker et al.,2017;徐玉成,王建新,2018;徐菊,陈德棉,2019)。创业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态度与意向,为创业做准备(Martin et al.,2013)。参加创业课程、创业实践不仅可以增加个体的创业知识、激发个体的创业兴趣,更可以让个体通过亲身体验创业过程,对创业的认知提升到实践层面,减少对创业的恐惧,并最终提升个体的创业意愿(李爱国等,2012)。Coduras et al.(2008)的研究显示,学校的支持能够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即高校的创业教育水平显著影响个体的创业意愿。杜晶晶和王晶晶(2015)实证检验了我国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可以增强个体的创业意愿。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认为通过创业教育,个体的创业知识得到巩固,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创业认知得到加深,从而创业意愿也能得到加强。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5: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意愿。(六)创业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创业意愿是发生创业实践行为的前置变量,是创业行为的内部催化剂,创业意愿强度影响着创业实践行为的转化程度(林顺浩,2021)。黄永春等(2021)认为个体的创业意愿直接决定其创业行为倾向,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何文韬和郭晓丹(2016)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影响关系。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假设 6:创业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创业行为。(七)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中存在中介效应如前文所述,创业教育能够刺激个体产生创业意愿,而创业意愿又是创业行为的必要前提,换言之,创业教育能够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进而提升个体创业行为的参与程度,即创业意愿能够中介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正向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7:创业意愿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中存在中介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以及理论推导并结合实践观察,本研究提出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如图 1 所示。三、研究设计(一)样本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两种作答方式。通过事前控制、事中检查和事后筛选的方法保证问卷的有效率。一是通过对作答设备控制(限同一手机或电脑只能作答 1 次)、有缺失项的问卷无法提交等方法进行事前控制;二是通过教育部学生司的协调,取得全国 26 省份 102 所高校的支持,请有关院系辅导员帮忙选定样本,发放回收问卷以确保问卷的填写质量;三是针对回收的问卷通过人工筛选剔除有缺失项的纸质问卷、每个题项都是选择“5”或“1”等此类没有辨识度的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总共回收调查问卷 34 498 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 30 887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5%。宁德鹏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为中介的大样本实证考察95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创业教育H2 和 H4H3 和 H4H6 和 H7H5 和 H7H1创业行为图 1 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影响机理模型 本研究用于统计分析的 30 887 份有效问卷,由遍布我国 26 个省 102 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填答。从样本的特征看,女性人数占比 56.72%(17 520 人),男性人数占比 43.28%(13 367 人);华北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24.43%(7 547 人),东北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9.36%(2 891 人),华东地区学生人数占比24%(7 414 人),华中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17.13%(5 291 人),华南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7.96%(2 459 人),西南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6.77%(2 090 人),西北地区学生人数占比 10.35%(3 195 人);师范类学校学生人数占比 23.49%(7 256 人),财经类学校学生人数占比 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