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与坚守:明清之际士大夫文化现象与议题论苑津山随着明清科举影响的加深,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出版社此前已出版了赵园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①(下述称“前书”),之后又出版了其姊妹篇《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②(下述称《续编》)。《续编》将前书简略论述之事详尽化、系统化,在丰富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层次,至此,对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研究得以完整。从该书推动的研究方向来看,文学界对该书挖掘得很深人。近年来,以《续编》为参考的相关系列论文,发表在了如《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现代中文学刊》等文学界的权威期刊上。然而,清史学界对该书则尚待讨论,近年来,只有杨念群教授在《清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引用了该书。③缘此,特作札记,以期引发清史学界对该书的充分重视。《续编》可谓对前书的一种“打开”,原有诸章中只为一章的“文化现象”“话题事件”,在《续编》中则被大规模扩充,以三至四章来共同论述,不得不说更为系统、翔实。作者抓住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风骨特质,即“显”与“隐”的关系。从标题来看,“制度·言论·心态”就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附着于“文化现象”与“话题事件”两大主题之中的。此外,清代明遗民作为一类群体,内部也存在对其身份和新朝的认同差异,《续编》将此放置于两大主题之中,在“一事”“一题”“一制度”下,凸显不同士群所表达的言论与所体现的心态。作者文笔刚劲有力,将士大夫在明清之际的气节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字里行间呈现出了士大夫在思想上的“坚定”与在行动上的“坚守”。士大夫群体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已延续两千多年。特别是自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在1300多年的科举文化发展过程中,士大夫的文化特征也随之愈加趋于明晰。科举是当前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自2005年举办首届科举研讨会以来,至今已有21届,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挖掘科举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在772①②③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赵园:《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杨念群:《清朝“正统性”再认识———超越“汉化论”“内亚论”的新视角》,《清史研究》2020年第4期。明末清初时期,“绅士”与“士绅”等名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此种现象说明了士大夫群体,已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指出“士志于道”,孟子也言及“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他们认为士大夫是社会基本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