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研究”专题(主持人:李福印)当前句法研究主要有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两种视角,两种视角都认为句法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事实进行分类、描写和理论解释,但两者在理论解释的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别。以Chomsky为代表的生成语言学坚持语言先验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innate),语言官能(modular)是人类大脑中所独有的能力。认知语言学则坚持语言体验论,认为语言基于使用,是人类和客观世界互动体验(embodiment)的结果。本专题收录三篇文章,第一篇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后两篇基于生成语言学视角,对汉语及英语的句法特征及生成动因与机制进行了探讨。李天宇和李福印的《汉语典型受事主语句:类型和基于力动态的句型分析》运用力动态理论分析了汉语典型受事主语句,界定了汉语受事主语句的结构,在历时与共时层面区分并增补了对该句型的分类。该研究认为受事前置做主语和谓语后接宾语与否的原因皆可归结于事件及参与者之间存在力动态的传递,打破了受事主语句谓语必须是复杂谓语说,为受事主语句的句型结构提供了较完整的认知解释。张孝荣的《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特征及其语段式生成》运用生成语法描写加解释的路径,采用语段式句法推导的视角,考察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特征及其生成问题。该研究描写了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和句法表现,有助于学者今后解释类似结构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并使用生成语法的预测性优势揭示自然语言更深层次的规律。安丰存和佟祉岳的《“量-名”结构指称功能的句法机制研究》依照生成语法所遵循的语言共性思想,通过句法分析手段,分析了现代汉语、汉语方言以及一些汉藏语系语言中“量-名”结构的句法分布及其指称功能,提出该结构指称意义为结构性功能意义而非词汇性功能意义。该研究对运用生成语法探究汉语中句法结构的构成条件及其指称意义具有启发价值。笔者认为,生成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存在无限融合的可能性,理由主要有二:1)认知语言学的三位创始人,GeorgeLakoff,RonaldLangacker和LeonaldTalmy,都未明确否认语言具有先天性(认知语义学创始人之一Talmy曾在笔者对他的长篇访谈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2)认知语言学探究语言表达背后的理据,但这种理据也可以是生成语言学所探究的可以无限生成语言表达的普遍抽象结构,如意象图式(imageschema),尽管这些意象图式是人和外部世界互动的结果,但人的大脑毕竟为这种互动提供了先天认知基础。因此,认知语言学所探究的抽象结构“意象图式”和生成语言学所探究的抽象结构“句法”是否最终会异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