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0期NEWMEDIARESEARCH84新媒体研究nmrmagz@126.com1绪论1.1研究背景从古代的开仓赈粮、无偿诊治到新时代的抗震救灾、捐钱捐物,公益参与一直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益参与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一方面,传统的捐钱捐物能够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来实现,如“水滴筹”等救助平台成为常用工具。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主体将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积极推出互动性公益参与功能。同前者相比,新媒体公益形式更注重公益的“生活化”,增强用户的参与感、获得感,让生活中的点滴善意在一次次互动参与中涓滴相汇、凝聚为大爱,为社会发展注入一份力量。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支付宝“蚂蚁森林”,以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主线,关注“蚂蚁森林”中的仪式互动行为及其特殊之处。1.2研究意义本文将互动仪式链理论与互联网公益参与现象相结合,有利于进一步阐释其理论内涵,扩充理论的使用价值,是对“互动仪式”研究角度的新探索,为理论发展提供更翔实的案例内容以供佐证。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公益参与的模式、对其机制进行学术化的讨论显得尤为必要,能够为公益传播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促进互联网公益模式持续优化。1.3文献综述1.3.1互动仪式链核心文献《互动仪式链》中,兰德尔·柯林斯首次试图把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统一起来,并且强调“微观过程中,互动仪式(IR)是人们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学研究的基点”[1]。同时引入具体案例,通过阐释性互动理论、吸烟仪式与反仪式来让理论更通俗易懂。而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互联网现象分析中,众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丰富的探索,以此梳理互联网时代直播带货的行动策略[2]、网络社区互动逻辑[3]、文化综艺节目实现屏幕内外联动的可能[4]等;但已有研究的共同点是基本都只简单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支撑,将研究内容与“身体共在”“情感能量”“集体记忆”等互动仪式链要素一一对应,但对于整体互动仪式模型以及情境分层、社会化过程等缺乏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不局限于对应互动仪式链要素,而将深入挖掘理论内涵,以“蚂蚁森林”实例解读理论,以理论阐释行为背后的要义。1.3.2互联网公益参与基于目前已有的与互联网公益参与相关的文献,侧重于探究互联网公益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效果。其中,一部分从平台传播的角度切入,如围绕阿里巴巴、新浪、腾讯三家互联网巨头阐释互联网公益传播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