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本课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本课难点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1.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A.祖国统一B.中外交往C.民族团结D.抵抗侵略2.“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几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与材料有关的史实是()A.郑和下西洋B.吴国船队到达夷洲C.戚继光抗倭D.宋朝海外贸易发达3.郑和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所率领的船队,每到一地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并赠送物品,表达通好意愿,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郑和船队的交往活动()A.增进了双方之间的友好往来B.开辟了欧、亚之间的航路C.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4.在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要为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A.抵抗侵略B.祖国统一C.民族团结D.中外交往5.“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爷”()A.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患B.赶走了英国殖民者C.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D.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发展。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A.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B.赶走了荷兰殖民者C.粉碎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D.打败了沙俄侵略者7.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其直接原因是()A.明朝国力的衰退B.科学技术的落后C.西方列强的侵略D.八股取士的影响8.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9.葡萄牙殖民者几次侵入我国广东福建,浙江地区.都被我国居民赶走,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当地官员,得到允许,在()上岸,擅自搭篷建房,进行贸易。A.台湾B.澳门C.香港D.厦门10.请将下列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史实不符的选项找出来()A.郑和率船队于1405-1433年七下“西洋”B.“岳家军”抗金“戚家军”抗倭性质相同C.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D.郑和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