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邵璐,于于亚晶.《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蓄意隐喻的识别与翻译J.外国语文,2023(4):1-13.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bimonthly)No.4Vol.39第4期第39卷July,20232023年7月外国语文(双月刊)66中国话语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专题主持人语: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全面深入实施,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已然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迅速跃升为最具时代特点的中国关键词。中国话语的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也在短时间内成为坊间和学界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和新兴热门研究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中国话语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无疑是构建“多主体”“立体式”大外宣格局和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根本目标。如何凸显中国话语在世界舞台中的“可见性”与“可亲近性”、如何确保中国地方性知识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如何推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全球认知和中外文明的和合共生与交流互鉴,以及如何实现域外经验的本土转化等话题,正在成为中国话语构建方、发布方、翻译方、传播方、接受方、评估方、研究方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关切。为此,专栏中的五篇论文均立足于话语实践,既有认识论和价值论层面的观照,更有对外译介和国际传播意义上的方法论反思,为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话语的全球表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传播力及影响力研究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视角。一胡安江一古《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蓄意隐喻的识别与翻译邵璐1于亚晶2(1.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蓄意隐喻可通过蓄意隐喻识别程序、隐喻标记词、隐喻扩展、隐喻群多种方式进行识别。对源文本中蓄意隐喻映射关系、组成成分、扩展形式的识别并评估其蓄意性与隐性,可指导翻译过程中蓄意隐喻的重新架构与合成。本文以隐喻的蓄意性与隐喻性强弱变化为衡量尺度,对《额尔古纳河右岸》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中的隐喻进行识别与对比。重构隐映射关系、再现隐喻扩展形式、维持隐喻性词汇数量是保持隐喻蓄意性与隐喻性不变的合理途径。关键词:蓄意隐喻;蓄意隐喻识别程序;隐喻翻译;《额尔古纳河右岸》;徐穆实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4-0001-130引言概念隐喻是微妙和潜意识的,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