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额尔古纳河右岸》与《多布库尔河》死亡书写对读司国庆(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6)摘摇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萨娜的《多布库尔河》在死亡书写方面具有一定的对读空间。迟子建为人物的死亡设计了无常、自戕与牺牲三种类型,寄托了文化隐喻、时代主题与作家的生命思辨。在死亡意蕴的呈现上,迟子建延续其一贯的死亡书写风格,运用闪前叙事、穿插谶语及神秘事件等手段酿造出“神秘的真实感冶,直观展现死亡结果;萨娜小说中的男性之死指向母亲身份与族群身份的通约建构,具有“真实的神秘感冶,并侧重展现死亡阴影的持续笼罩过程。生死哲学探讨死亡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生死互渗冶,“万物有灵冶的诗性思维使迟子建将“死冶视为另一种“生冶;相比之下,萨娜更具深厚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浓郁的原乡情绪和本土情节,往往将死亡与生命个体的苦难整合在一起言说,并将死亡视为对苦难的永恒超越。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多布库尔河》;死亡作者简介:司国庆(1995—),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人口较少民族口头文学抢救性整理与研究冶(18ZDA269)。DOI编码:10郾13356/j郾cnki郾jdnu郾2095-0063郾2023郾04郾008中图分类号:I207摇文献标识码:A摇文章编号:2095-0063(2023)04-0064-08摇收稿日期:2023-02-25所谓“对读冶,即一种来回比对、往复参照的文本阅读方式。在对多民族文学的阅读、讨论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照来自多个民族的文学文本,我们可以在这些“文本集群冶中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相同或相异之处,从而发现蕴含在多民族文学文本中的互文性和对话性。值得注意的是,对读方法尤其关注多民族文学产生的历史基础。多民族文学的对读既是基于平行文本的比较,又有多民族共同经验和交流的历史作为比较的前提。从文本并置到地域影响再到历史关系,多民族文学的“对读冶其实是一种“连结冶:将各个文本和各个作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系联起来,从而完成共同体文学的“内部的构造冶。淤地理区划上的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如果以族系划分大致可分为秽貊族系、肃慎族系和东胡族系三系,大、小兴安岭为这些众多的游牧、游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其中部分族群是世代生活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狩猎民族,无论从地理位置、历史变迁还是文化传统、生活习性来看,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堪称“近亲冶。迟子建与萨娜都是东北籍女46第43卷摇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