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教育传媒研究2023年第4期(总第45期)89媒介实务PRACTICES一、多源流理论概述“多源流”理论,以决策的“垃圾桶模型”为滥觞。20世纪中后期,美国管理学家科恩(MichaelD.Cohen)、詹姆斯·马奇(Johan.G.Glsen)等人通过观察组织行为,并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总结出,“社会组织是大量竞争性决策的聚合”,而组织决策往往决定于四股“流”(streams)。最后出台的决策实际上是那些全部处在垃圾桶里最优的政策。该模型从偏好角度,强调了政策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20世纪末期,在科恩“垃圾桶模型”的基础上,美国政治家约翰·W·金登(JohnKingdon)提出了“多源流”理论分析的框架。①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与发展潜力的模型,该理论认为,在政策决策过程系统中存在着三种“源流”(Streams),即问题流、政策流与政治流;三种源流可以汇聚成“一窗”,即“政策之窗”。从问题源流来看,社会环境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但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被列入政策议程。是否能引起决策者的注意,主要取决于问题本身的性质。为何决策者会关注某些问题而忽略其他问题?这主要视官员如何了解并界定实际情况。约翰·金登明确表示,问题的界定应该包括明确的、可以衡量的因素。从政策源流来看,它是创建、辩论、改革和提出建议的过程,通常在由特定政策专家组成的政策社区中产生。围绕着“政治原汤”,存在着由官僚、科学家与学者组成的在原汤上“漂浮”着的政策支持者,他们对如何解决政策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从政治源流来看,与上述两个源流不同,其流动规律具有独特性。该源流涉及三个因素:公民情绪、压力集团的活动以及行政或立法权力的变化。公民情绪意味着在某个国家,相当大部分人倾向于朝着同一个方向思考,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内容摘要】在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之下,汉语国际传播与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多源流”理论为基本框架,在梳理对外汉语政策的基础之上,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剖析。经分析得出:数据指标显示我国在经历“汉语热”的同时存在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供需矛盾,与多起热点事件共同汇聚为问题流、政策流与政治流。本文还从对外汉语传播的困境着手,以解决措施为现实反馈,试图透过三流汇聚共同开启“政策之窗”。【关键词】“一带一路”;汉语国际传播;政策;多源流理论魏琳雯杨华“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对外汉语传播政策分析——基于多源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