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YUWENKETANG教师·TEACHER0272023年6月Jun.202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名著导读等为主要版块,构建了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为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其中,自读起到了衔接作用,它既能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式,又有助于为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经验,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自读指导方案,依照自读课文的体裁和题材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鉴赏活动,以此丰富其阅读体验,提高其感悟能力。《荷叶·母亲》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二首》的其中之一,在这篇课文的自读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重视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搭建有针对性的自读支架,让学生能够将其储备的知识、习得的阅读技巧等运用于自读活动之中,以此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一、朗读文本,明确情感基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是指只有熟读书籍才能真正领会其含义。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朗读不仅是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扫清生字词障碍的主要途径,还是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情感基调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高度重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将其作为指导学生自读的第一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全面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行文结构、写作手法等,并能初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了解课文的情感走向。此外,学生在朗读时,既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又要依据课文的体裁,合理地调控语气、语调和节奏等。只有在准确把握节奏、音律的前提下,才可明确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荷叶·母亲》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借景抒情的艺术方式,借荷叶赞颂了母爱的伟大,也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真实情感。从其体裁上来看,散文诗语言优美、精炼,情感充沛,教师可以将散文诗中充沛的情感作为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寻富含情感的语句,据此设计问题,让学生掌握朗读散文诗的技巧,加强他们的朗读体验,使其更深入地体会散文诗中丰富的情感。以《荷叶·母亲》的文本内容和主题为主要元素,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步骤如下:首先,初读感知。在课堂教学的初期,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3~5分钟自主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等助读元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和整体风格,并借助“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新典雅”等旁批,让学生明确朗读中应注意的事项,为其后续参与朗读和细读活动奠定基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