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教学化工设计通讯ChemicalTeachingChemicalEngineeringDesignCommunications·106·第49卷第7期2023年7月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涌现引领了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变革,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制造等领域催生出一系列的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为了紧抓发展新机遇,在社会发展全面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牢固围绕技术和产业两大核心要素推进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是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与重要引擎。同时,也为工程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通过反思传统工程教育形成了建设“新工科”新机遇。“新工科”建设并不是教育的局部革新,而是在新技术、新产业、新行业、新经济背景下的工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教系统性融合机制、产学研协同契合度、政校企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制约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问题[1]。产教融合过程中教育主体不明确、育人目标不清晰、育人效果不理想,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偏离了“新工科”建设的初衷。面对新工科建设挑战及产业革命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具备科学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如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让企业走入学校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根本问题,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表明了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要更加广泛地发挥其作用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与改革。1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意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产业学院,其本质上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由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育人新平台。其强调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产教融合能动性,具有多主体共建共治、产学研一体化、实践应用能力突出、校企订单式培养等特点。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在于共建围绕人才培养的、企业深度参与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常态化的对接经济社会、产业、企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新要求,实现开放式人才培养,深化产教摘要:围绕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对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阐述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背景及建设意义,并以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基础讨论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基础。探索发挥地缘、业缘特色优势,着力解决如何构建“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的长效育人机制,符合能源经济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