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7中院深化立审执衔接解决执行难题工作总结经验做法领导在新执行指挥中心指导执行工作。法院裁判文书能否及时全面兑现,直接影响司法权威和群众获得感。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将能动司法理念贯彻到立案、审判、执行各个环节,依托信息化平台,搭建了智慧化全院执行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执行工作质效跃居全省前列,人民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法院前列。大兴调查研究,推行智慧化全院执行党组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学术研讨、法官座谈、群众反馈、集体讨论等途径,查问题、找办法。把脉问诊找症结,找准了四个问题。一是底数不清,缺乏理念、平台、机制。目前,法院只有进入执行程序案件的统计数据,对多少裁判文书有执行内容不清楚,对有执行内容的裁判文书实际兑现率不清楚,对“空调白判”或“法律白条”问题的程度把握不准。二是依据不准,缺少标准、规范、机制。实际工作中,作为执行依据的裁判文书,其主文内容不具体、不准确,甚至有歧义,使执行人员无所适从,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但执行人员无从约束裁判文书是否具备可执行性。三是统筹不够。立案、审判阶段没有充分考虑执行实施、裁判2兑现的问题,没有为执行实施创造足够条件。尤其是有的当事人在诉讼中转移财产,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对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四是执行不力,执行工作能动意识不强,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工作不到位,可执行财产少。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机制方面的不足,也有司法理念方面的问题。对症下药除病灶,树立了三个理念。一是强化能动司法理念,注意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克服本位主义思想,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在立案、审判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执行工作,为执行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强化为人民司法的理念,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最终目标,不仅判好每个案件,也要做好执行工作,为打通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作出贡献。三是强化“公正与效率”的司法理念,避免程序空转,在立案、开庭前、庭审中、庭审后、裁判文书送达等环节全程调解,宣传诚信守法意识,促进当事人和解,提高自动履行率,减少诉讼和执行环节,做到案结事了。靶向治疗开良方,创新了工作机制。为有效解决四个问题基于以上三个理念,以“智慧执行”为依托,以“督促履行”为内容,以“执行威慑”为保障,推出智慧化全院执行机制,3搭建信息化平台统计执行前判项的履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