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23第35卷第2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Edition)Vol.35No.2DOI:10.3979/1673⁃8268.20220822005引用格式:卢卫红,杨新福.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5⁃92.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卢卫红,杨新福(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摘要: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思维领域,ChatGPT表现出超强的“类人智能”;在技术领域,智能机器开始替代人类从事技术性工作,造成主客体颠倒;在平台消费领域,智能机器助力人类借助资本对人进行宰制。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并不会造成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因为人工智能不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具有感性思维,人工智能系统正常运转无法离开人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人的机体的延伸,是人类实践手段的外化,其被人类运用并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解放作用的一种工具。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才是主体。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的本质;感性思维;ChatGPT;主体性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23)02⁃0085⁃08“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1],但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对弈中战胜人类、机器人小冰诗集的出版、新一代“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问世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巨大挑战。人类逐渐用“自主性”“类意识”“类人性”等词汇标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机器是人”“AI主体”“智能主宰”等声音游荡在人类世界,让人类开始审思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千古哲学命题。关于智能时代人的主体性是否受到“侵犯”,不同学者从多角度进行了解构,观点主要集中在“人是机器的尺度”[2]“智能工具论”“人脑的延伸”[3]“人造关系物”“赋予其法律意义上的主体”[4]等。人工智能在21世纪的发展和“惊人”表现,让人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