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陶瓷牡丹纹的历代发展演变脉络简探陈成武龙泉市陈成武青瓷厂浙江龙泉323700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在陶器上以植物进行装饰,他们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将心中的愿望寄托在装饰纹样上。诸如赋予植物辟邪、趋吉、求永生和祈求美好生活等理念。良渚的兽面纹被后代继承,夏代以来直至秦汉时期陶器上的装饰纹很多,大部分承袭前代的动物纹如战国的蟠龙纹、狩猎纹,还有云气纹、几何纹等。秦汉时期的植物纹中较多的是树形纹、茱萸纹、柿蒂纹。茱萸纹在汉时代寓有辟邪致祥、祝颂长寿之意,所以在出土的汉代织物和陶器上常见茱萸纹。常见的茱萸纹和云纹组合,构成四方连续纹样。华夏民族五千年文化历史沉淀,装饰纹样伴随历史前行,代代有所发展,并出现新的变化。集典雅、华贵、灵动、浪漫、和谐、美好于一身的植物纹样最典型的数牡丹纹。牡丹,作为花中之王,长期以来因其富丽堂皇的高贵气质为众人喜爱。我国人民将牡丹作为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社会繁荣昌盛的象征。因而,牡丹纹成为民间装饰最火的纹饰。在青瓷装饰中,牡丹纹被称为最具魅力的纹饰和中国最富贵的纹饰。下面围绕牡丹纹的历史发展脉络作简要阐述。1.汉时期秦代至前,牡丹遁于山野,自开自落无人观赏。汉代开始,牡丹获得人们关注。武威出土《汉代医简》中第一次见以“牡丹”之名书于其中。《国花大典》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是赋牡丹第一人,故此留下“汉牡丹”之传说。东晋顾恺之《洛神图》是至今我国最早的牡丹图。南朝谢灵运撰写《谢康乐集》(385年—433年)中有“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记载。2.魏晋时期牡丹纹始于魏晋时期。北魏(460年—524年)云冈石窟的缠枝牡丹纹,是迄今最早的牡丹纹样。云冈北魏石刻中出现写实的缠枝牡丹纹,其构图为同一单元纹样的反向对称,以多次重复排列式整合为二方连续装饰纹样。牡丹花头比例突出,明纹刻绘填充花瓣,云曲式随意瓣形,其S形藤蔓呈动感态势,叶片正面造型装缀[1]。北齐(550年—577年)画圣杨子华记载,“画牡丹处极分明”。延续至南北朝,牡丹纹已成为社会主要装饰纹,所以说,牡丹作为主题装饰纹滥觞于南北朝,只是当时青瓷器物装饰中基本是以写实为主。3.唐代牡丹纹唐代以来,牡丹备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寓意家庭幸福美满、国家繁荣昌盛之花。因此牡丹成为当时人们装饰的最美之花。白居易有诗为证:“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加之唐代画家边鸾、周昉和滕昌祐等在《牡丹图》《簪花仕女图》和《牡丹图》中浓墨重彩表现牡丹之美和唐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