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RhHDN患儿的治疗,国内绝大多数用于ABOHDN患儿,前者的病情比后者严重得多;关于我国免疫球蛋白使用的指征和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因缺乏大样本IVIG治疗新生儿溶血病安全和有效的临床试验证据,目前尚不推荐IVIG作为新生儿溶血病的常规治疗。虽然在静脉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指南上认为一旦在新生儿确诊溶血病后可尽早使用,通常给予大剂量IVIG治疗,但并未区分轻度或者重度溶血情况。本研究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不同方案中,IVIG组和非IVIG组的日龄、出生体重、血红蛋白与总胆红素值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总胆红素值均未达换血指征,多为轻⁃中度水平;且入院Ret初值均低于6%;结果显示,非IVIG组患儿光疗时间、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与IVIG组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出院时总胆红素值与血红蛋白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转归情况一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IVIG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Ret低于6%患儿中非必须用药。有研究表明对于ABO血型不合所致溶血患儿中,如网织红细胞计数未超过6%时,并不推荐常规使用IVIG来治疗〔8〕。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确诊需根据致敏红细胞和血型的抗体测定,而网织红细胞也可作为一个有效指标来协助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在新生儿有无溶血的实验检查中,除血红蛋白降低外还包括网织红细胞的增高,往往>6%〔9〕。考虑其为非特异性检查,网织红细胞低于6%并不意味着溶血未发生,而可能提示溶血严重程度较低。然而网织红细胞随新生儿日龄的增加而自行下降,且早产儿正常值与足月儿均有差异,对于溶血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指导治疗的意义需更深的研究。还有研究表明使用IVIG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促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升高,国内也有相关报道提示使用IVIG后患儿发生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而且IVIG成本极高,应用受限。综上所述,IVIG在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中非必须用药,大多通过有效的光疗即可以到达治疗目标、且无胆红素脑病发生,尤其是仅出现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网织红细胞计数不高时应当权衡IVIG带来的风险和经济效益,持更加谨慎的态度不积极使用IVIG。然而针对重症达到换血指标者或来院已晚出现胆红素脑病征象者,用IVIG仍不能代替换血,即使应用IVIG,换血后很快又被换出,且换血已能换出致敏红细胞,所以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