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2-23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南通市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青年网络思想引领的实践运用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02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中全媒体的运用实践与探索”成果(项目编号:2020SJB0829)。作者简介:张禧嘉(1991—),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研究、高校青年发展工作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张禧嘉(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摘要]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应以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及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个性化培养的挑战,通过树立个性化培养观念、统筹个性化教学内容、搭建个性化媒体平台、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构建个性化培养机制等策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3)08-0118-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08.044[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全社会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体现在思想价值观、语言表达方式、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层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探讨如何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的理论基础教育理论是教育理念的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构建,同样需厘清其理论基础。首先,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解读,共性和个性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共性寓于个性、个性亦体现共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均兼具个性与共性,需要兼顾共性的制约与个性的发挥,强调二者的辩证统一,既不损伤共性和个性的利益,亦发挥二者的最大效能,使社会实现健康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个性化培养需要以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基础,即对学生有共性要求,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其次,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今教育领域中仍有广泛应用。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需强化与每个学生的沟通,充分了解其学习特点、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