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总第182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NO.6,2022(SerialNO.182)收稿日期:2022年1月4日“人民至上”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属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自觉拥护,为全面开启的新征程凝聚人民的伟大能量。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理论溯源“人民至上”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人民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念。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9“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1深刻揭示了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人民性”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认为“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2]269,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他在多次会议上强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从党的七大开始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载入党章,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1094,马克思“人民性”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客观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经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根本经验:“第一,要按照自力更生方针建设社会主义;第二,要充分动员人民的力量。”[3]223他坚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提出“要以生产为纲,把生产搞上去。”[3]202江泽民认为,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生产力、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为出发点,“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4]153。胡锦涛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发展的根基,在发展中强调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人民性”思想在中国发展创造的又一新阶段。他强调“利为民所谋,就必须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的阐释卢君英(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7)摘要:中国共产党“人民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