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65.020B16备案号: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DB33/T528.1—2005农田鼠害测报防治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ForecastandControloffieldratdamagePart1: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ApodemusAgrariusPallas2005-01-14发布2005-02-14实施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3/T528.1—2005前言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Pallas)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农田的优势鼠种,发生面积大、分布广,它不仅危害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粮食生产重大损失,而且还传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人类疾病。因此,是农区重要的测报与防治对象之一。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测报的准确率,有效地指导鼠害的防治,特制定“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地方标准。本部分在对黑线姬鼠种群发生规律与影响因子、危害损失、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等系统调查研究,总结测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并参阅国内外有关技术资料的同时,制定测报调查规范。DB33/T528-2005《农田鼠害测报防治》按部分发布,分为二个部分:——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第2部分:农田黑线姬鼠防治指标。本部分为DB33/T528-2005的第1部分。本部分由浙江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诸暨市病虫测报站、临海市植保站、天台县病虫测报站、桐庐县病虫测报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华弟、钱冬兰、张华旦、汪恩国、杨廉伟。IDB33/T528.1—2005农田鼠害测报防治第1部分:农田黑线姬鼠测报调查规范1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农田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繁殖动态、危害损失、天敌、药治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查方法。本部分适用于农田黑线姬鼠系统测报调查。2种群密度2.1观测区选择选择有代表性,便于鼠情调查的农田,常年不灭鼠,面积在30公顷以上。2.2调查内容系统监测农田害鼠的种类及密度的变化。2.3调查时间每月中旬调查1次,每次连续布放鼠夹3日(夜),天黑前放夹,早晨收夹。2.4调查方法采用鼠夹日(夜)法调查,鼠夹用中型铁板或木板夹,以生的花生米做诱饵。根据田间地形地貌,沿田埂、沟边、渠边等线路间隔5~10米放一鼠夹,或保持一定距离(夹距5米×行距50米,或夹距10米×行距25米),3日(夜)放夹总数不少于300夹次。统计每日放夹数、回收夹数、捕鼠数、鉴别种类、计算害鼠密度。调查结果记入表1。捕获害鼠数(只)害鼠密度(%)=×100…………………………………(1)3日总回收鼠夹数(只)表1农田害鼠种类、密度调查记载表单位年度日期调查地点作物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