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J 905-2017 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pdf
下载文档

ID:2654573

大小:431.78KB

页数: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HJ 905-2017 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905 2017 恶臭 污染环境 监测 技术规范
中中华华人人民民共共和和国国国国家家环环境境保保护护标标准准HJ 905-2017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odor(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7-12-29 发布2018-03-01 实施发布环环境境保保护护部部i目次前言.ii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恶臭的采样点位与采样频次.25 恶臭的采样方法.36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57 监测结果与记录.68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6附录 A(资料性附录)采样设备及辅助设施.8附录 B(资料性附录)原始记录.11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空气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恶臭污染监测,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及各类恶臭污染源(包括水域)以不同形式排放的恶臭污染的监测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与处理、实验室分析方法、数据处理、质量保证等内容。本标准附录 A 和附录 B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和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7 年 12 月 29 日批准。本标准自 2018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及各类恶臭污染源(包括水域)以不同形式排放的恶臭污染的监测技术。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环境空气、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排放的恶臭污染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4675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 1615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HJ/T 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恶臭 odor一切刺激嗅觉器官引起人们不愉快感觉及损害生活环境的异味气体。3.2臭气浓度 odor concentration用无臭空气对臭气样品连续稀释至嗅辨员阈值时的稀释倍数。3.3嗅觉阈值 odor threshold嗅觉阈值包括可以嗅觉气味存在的感觉阈值和能够定出气味特性的识别阈值,本标准中使用的是感觉阈值。3.4正解率 ratio of proper odor results指嗅辨员对样品嗅辨结果的加权统计值。3.5周界 boundary指恶臭排放单位的法定边界。若无法定边界,则指实际边界。3.6恶臭敏感点 odor sensitive point指人群集聚区,包括人群居住地、活动场所等。24 恶臭的采样点位与采样频次4.1 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点位4.1.1 采样位置按照 GB/T 16157 中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的相关要求进行。用真空瓶采集恶臭气体样品时,采样位置应选择在排气压力为正压或常压的点位处。4.1.2 采样点按照 GB/T 16157 中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的相关要求进行。4.2 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点位4.2.1 点位布设按照 HJ/T55 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在进行无组织排放源恶臭监测采样时,应对风向和风速进行监测。应在下风向周界布设监测点位。一般情况下,点位设立在周界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轴线及风向变化标准偏差S范围内或在有臭气方位的边界线上,如图 1 所示。S的计算测量方法参考 HJ/T55,每分钟测量一次风向角度,连续测定 10 次,取其平均值并计算标准偏差范围值。被测周界无条件设置监测点位时,可在周界内设置监测点位,原则上距离周界不超过 10米。当排放源紧靠围墙(单位周界),且风速小于 1.0m/s 时,在该处围墙外增设监测点。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无组织排放源的单位相毗邻时,应选择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于上风向时进行臭气浓度监测,其布点方法同前。雨、雪天气下,因污染物会被吸收,影响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不宜进行恶臭无组织排放监测。图 1 一般情况下监测点设置示意图4.2.2 采样点数量一般设置 3 个点位,根据风向变化情况可适当增加或减少监测点位。4.3 环境空气的采样点位恶臭敏感点的监测采用现场踏勘、调查(污染发生的时段、地点等)的方式,确定采样点。对于水域恶臭监测,若被污染水域靠近岸边,选择该侧岸边为下风向时进行监测,以岸边为周界。4.4 采样频次平均风向无组织排放源单位周界10mS34.4.1 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频次a)连续有组织排放源按生产周期确定采样频次,样品采集次数不小于 3 次,取其最大测定值。生产周期在 8h 以内的,采样间隔不小于 2h;生产周期大于 8h 的,采样间隔不小于 4h。b)间歇有组织排放源应在恶臭污染浓度最高时段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小于 3 次,取其最大测定值。4.4.2 无组织排放源的采样频次a)连续无组织排放源每 2h 采集一次,共采集 4 次,取其最大测定值。b)间歇无组织排放源应在恶臭污染浓度最高时段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 3 次,取其最大测定值。4.4.3 环境空气的采样频次对于环境空气敏感点的监测,根据现场踏勘、调查确定的时段采样,样品采集次数不少于 3 次,取其最大测定值。5 恶臭的采样方法5.1 有组织排放源的采样方法5.1.1 真空瓶采样5.1.1.1 系统组成真空瓶采样系统由真空瓶、洗涤瓶、干燥过滤器和抽气泵等组成,见图 2。1三通阀;2真空压力表;3干燥过滤器;4真空瓶;5洗涤瓶;6抽气泵图 2 真空瓶采样系统5.1.1.2 采样操作a)将除湿定容后的真空瓶,在采样前抽真空至负压1.0105Pa。观测并记录真空瓶内压力,至少放置2小时,真空瓶压力变化不能超过规定负压1.0105Pa的20%,否则不能使用,更换真空瓶。b)系统漏气检查:按图 2 所示连接系统。关上采样管出口三通阀,打开抽气泵抽气,使真空压力表负压上升到 13kPa,关闭抽气泵一侧阀门,如压力在 1min 内下降不超过 0.15kPa,则视为系统不漏气。如发现漏气,要重新检查、安装,再次检漏,确认系统不漏气后方可采样。采样前,打开抽气泵以 1L/min 流量抽气约 5min,置换采样系统内的空气。c)接通采样管路,打开真空瓶旋塞,使气体进入真空瓶,然后关闭旋塞,将真空瓶取下。4d)必要时记录采样的工况、环境温度、大气压力及真空瓶采样前瓶内压力。注 1:当管道内压力为负压时不能采用此系统采样,可将采样位置移至风机后的正压处。注 2:真空瓶要尽量靠近排放管道,并应采用惰性管材(如聚四氟乙烯管等)作为采样管。注 3:如采集排放源强酸或强碱性气体时,应使用洗涤瓶。取 100ml 的洗涤瓶,内装洗涤液,如待测气体系酸性,用 5mol/L 氢氧化钠溶液洗涤气体,如系碱性则用 3mol/L 硫酸溶液洗涤气体。5.1.2 气袋采样5.1.2.1 系统组成气袋采样系统由气袋采样箱、采样袋、抽气泵等组成,见图3。5.1.2.2 采样操作a)将各部件按图 3 连接好。b)系统漏气检查:在抽气泵前加装一个真空压力表,其它操作同真空瓶采样系统,参见本标准 5.1.1.2。c)打开采样气体导管与采样袋之间阀门,启动抽气泵,抽取气袋采样箱成负压,气体进入采样袋,采样袋充满气体后,关闭采样袋阀门。d)采样前按上述操作,用被测气体冲洗采样袋三次。e)采样结束,从气袋采样箱取出充满样气的采样袋,送回实验室。f)必要时记录采样的工况、环境温度及大气压力。注:排气温度较高时,应注意气袋的适用温度。1采样袋;2气袋采样箱;3进气口;4排气口;5抽气泵图 3 气袋采样系统5.2 无组织排放源及环境空气的采样方法5.2.1 气象参数监测一般情况下,气象参数监测应包括环境温度、大气压力、主导风向和风速的测量,并与采样同步进行。当风向发生变化,风向变化标准偏差S发生明显偏离时,应及时调整监测点位。5.2.2 真空瓶采样5.2.2.1 实验室准备工作:将除湿定容后的真空瓶,在采样前抽真空至负压1.0105Pa。观测并记录真空瓶内压力,至少放置2小时,真空瓶压力变化不能超过规定负压1105Pa的20%,否则不能使用,更换真空瓶。5.2.2.2 现场采样:按 4.2.1 选择恶臭无组织排放源采样位置,要在恶臭气味最大时段进行采5样。采样时打开真空瓶进气端胶管的止气夹(或进气阀),使瓶内充入样品气体至常压,随即用止气夹封住进气口。5.2.2.3 采样记录的填写:包括采样日期、开始时间、样品编号、采样地点、环境温度、采样前真空瓶压力、真空瓶容量、采样点位示意图及恶臭污染状况的感官描述。5.2.3 气袋采样5.2.3.1 实验室准备工作:检查并确保采样袋完好无损。5.2.3.2 现场采样:按图 4 所示,在气袋采样箱中先装上经排空后的采样袋。按 4.2.1 选择恶臭无组织排放源采样位置,要在恶臭气味最大时段进行采样。采样时打开进气截止阀,使恶臭气体迅速充满采气袋。开盖取出采样袋,将采集的样品运回实验室。5.2.3.3 采样记录的填写:包括采样日期、开始时间、样品编号、采样地点、环境温度、采样袋容量、采样点位示意图及恶臭污染状况的感官描述。1进气截止阀;2负压表;3抽气截止阀;4采样袋图 4 气袋采样箱6 样品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6.1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当有组织排放源样品浓度过高时,可对样品进行预稀释。6.1.1 真空瓶采集的样品预稀释将采样后的真空瓶放入实验室静置半小时达到温度平衡,再进行预稀释处理。稀释操作是在真空瓶进气口处连接气袋,从大口端硅橡胶导管处注入已知体积的无味空气或高纯氮气,迫使真空瓶中气体进入气袋,反复抽推注射器,使注入空气和样气混合均匀,获得稀释倍数为 K 的样品气体。稀释倍数 K 按公式(1)计算。保证气路及注射器不漏气,管路不吸附。121VVVK(1)式中:V1真空瓶采集的样品气体积,L;V2注入的空气体积,L;K样品的稀释倍数。稀释后样品的实际浓度按公式(2)计算:C=C分析K(2)式中:K样品的稀释倍数;C分析样品的分析浓度,无量纲;23146C样品的实际浓度,无量纲。6.1.2 气袋采集的样品预稀释气袋采集的样品送到实验室静置半小时达到温度平衡,再进行预稀释处理。稀释操作是使用注射器抽取一定量样品气体 V1,注入另一个空气袋内,再根据分析的需要注入 V2体积的空气或高纯氮气混合均匀,得到稀释样品气体。稀释倍数 K 按公式(1)计算。6.2 恶臭的分析方法6.2.1 臭气浓度的分析按照 GB/T 14675 的相关要求进行。6.2.2 排放源臭气浓度测定时,配气员首先进行稀释试验,初步判定初始稀释倍数。然后以较适宜嗅辨员开展实验的稀释浓度进行后续实验。6.2.3 环境臭气浓度测定时,其测定结果的小组平均正解率 M 可有几种结果,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分析。A: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 0.58,则停止分析,样品臭气浓度取小于 10。B: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 1 且大于 0.58,再提高稀释倍数 10 倍,求得第二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 M2,若 M2小于 0.58 停止分析,按 GB/T 14675 中相关公式计算样品臭气浓度。C:若 M1第一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小于 1 且大于 0.58,而第二次稀释倍数的平均正解率 M2虽小于 M1但仍大于 0.58,则继续按 10 倍梯度稀释配气,直到最终平均正解率小于0.58,并以相邻的一次平均正解率为 M1计算臭气浓度结果。这时公式中的 t1为相邻一次的稀释倍数。D:M1大于 0.58 当继续进行样品稀释后出现 M2大于 M1的情况,说明人们对该气体嗅觉敏感度很高,M1的配气浓度远离嗅阈值,应继续提高稀释倍数,直到出现平均正解率 Mn小于 Mn-1,且小于 0.58 时停止分析。7 监测结果与记录7.1 对数据计算中的中间参数(M、Xi、X)修约至小数点后两位,其余均不作中间过程修约,臭气浓度结果的小数位数只舍不入,取整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