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传承与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2JZDZ007)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司蕊(1999—),女,硕士在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刘海霞(1971—),女,博士,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发展研究司蕊,刘海霞(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以及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出的科学理念。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文章通过大量文献比较分析并结合现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概括整理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总结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性内容,加深了人们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认识,对我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关键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创新性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81-0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该理念提出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主要是从科学内涵、理论基础、提出背景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开展,对它的创新性及其现实启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所要探讨的正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是如何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又有哪些新的发展,以及对人们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奠基石。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表述。(一)人类依靠自然界而存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的,先有自然界,而后才有的人类,人类无法离开自然界而单独的存在,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他明确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