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B34T 231-2014 亳白芍栽培技术规程.pdf
下载文档

ID:2617117

大小:359.18KB

页数:10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8-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DB34T 231-2014 亳白芍栽培技术规程 231 2014 白芍 栽培技术 规程
ICS 62.020 B 30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2312014 代替 DB34/T 231-2001 亳白芍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Paeonia lactiflora Pall.zver.Bobaishaocv.nov 文稿版次选择 2014-12-17 发布 2015-01-1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4/T 231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修订。本标准代替 DB34/T 2312001 白芍栽培技术规程,本标准与 DB34/T 2312001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改为亳白芍栽培技术规程;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及附录 A、B 资料性内容;调整了结构,修订了范围、栽培技术、采收章节等内容;删除了“品种”章节内容及表 1、表 2 资料性内容;删除了“土壤要求”章节,其内容修改后,合并入产地环境章节。本标准由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井泉集团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省中药材质量检验中心(亳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亳州市农业委员会、亳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谯城区农业委员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军、冯永军、王德胜、吴雪、王敬才、李运华、姚道忠、张俊侠、李东跃、张涛、侯效忠、牛伟、叶青、李贝蓓。本标准为第一次修订。DB34/T 2312014 1 亳白芍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亳白芍栽培技术的术语与定义、产地环境、栽培技术、采收与初加工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亳白芍栽培生产的全过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白芍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毛茛科(Ranunculaceae)芍药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 5080 cm,根肥大,常呈圆柱形,外皮棕褐色。茎丛生直立。叶互生,叶柄较长,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圆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缘具软骨质小齿。花顶生并腋生,萼片发微紫红色,花瓣 69 片,粉红色或紫红色,花蕊鹅黄色,雄蕊多数。花期 57 月。以根入药。3.2 亳白芍 亳白芍(Paeonia lactiflora Pall.Bobaishao),安徽亳州区域内种植(或生产)的地道药材。品质优良。主要有蒲棒和线条两个农家品种。线条叶芽大而长,生长周期 5 年6 年,根细长、质实、粉性足、不中空;蒲棒叶芽小而密集,生长周期 3 年4 年,根短粗、质松、不分杈,4 年以上易中空。DB34/T 2312014 2 3.3 芍芽 亳白芍的繁殖材料,带有芽头的根茎。4 产地环境 种植基地生态环境良好,附近没有化工厂或其他有污染物排放的工厂,远离主要公路 50 m 以上,空气应符合 GB 3095 二级标准;灌溉水应符合 GB 5084 标准;土壤应符合 GB 15618 二级标准。5 栽培技术 5.1 选地和整地 种植应选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污染的壤土或粘壤土。土壤要深耕 30 以上,施足基肥,整细耙平,保持土壤疏松平整。四周开好排水沟。5.2 繁殖 分根繁殖,亳白芍收获时,选择根茎健壮,芽头饱满、无病虫害的芍芽,加以分割,分割时每块芍芽上留饱满芽头芽苞 2 个3 个。如不能及时栽种,选不积水的阴凉处,进行芍芽的短时沙藏保存,遮阴保湿。5.3 栽种 5.3.1 时间 9 月下旬至 10 月底。5.3.2 方法 穴栽,穴深 5 7,每穴放入芍芽1个,芽头向上。蒲棒按行距 65 70、株距 30 40 开穴,每 667 种植 2500 穴3500 穴;线条按行距 65 70、株距 40 50 开穴,每 667 种植 2000 穴2500 穴。栽后压实,培土成垄,垄高 1015 cm,防冻保墒。5.4 田间管理 5.4.1 中耕松土除草 种植后次年 3 月出苗后及时中耕松土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以后每年中耕除草 2 次3 次。中耕宜浅,不要伤根。5.4.2 培土 封冻前,在离地面 3 cm5 cm 处割去白芍枯萎的地上部分,在根际培土 10 cm15 cm。割下的干枝枯叶应及时清出田外处理。5.4.3 晾根 DB34/T 2312014 3 从栽后第 3 年开始,每年春季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把根部周围的土壤扒开,根上部露出一半,晾晒 5 天7 天,把须根晒萎蔫。晾根后及时覆土壅根。5.4.4 摘除花蕾 每年春季现蕾时,应及时摘除全部花蕾。5.5 肥水管理 5.5.1 肥料管理 肥料的使用要符合 NY/T 496 标准。5.5.1.1 基肥 结合整地,每 667 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2000 3000 或商品有机肥 100 200,加氮磷钾三元复混肥 25 35。5.5.1.2 追肥 从栽后第 3 年开始,春季结合晾根,每 667 追施氮磷钾三元复混肥 50 60;冬前植株枯萎时,每 667 追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2000 3000 或商品有机肥 150 200。5.5.2 水分管理 栽种时浇 1 次定根水,以后遇干旱适量浇水。多雨季节及时排除田间积水。5.6 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辅以必要的化学防治。5.6.1 农业防治 选用健壮芍芽,培育健壮植株;实行轮作换茬;加强肥水管理;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清除杂草、病残体、前茬宿根和枝叶。5.6.2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诱杀金龟子,减少蛴螬为害;采用青草或桐树叶诱地老虎进行人工捕杀。5.6.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白芍田间天敌,如瓢虫、草蛉、蜘蛛、寄生蜂、步甲、虎甲等有益昆虫;使用生物源农药。5.6.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遵照 GB/T 8321(所有部分)执行。主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参照附录A、附录B。6 采收与初加工 6.1 采收时间 DB34/T 2312014 4 蒲棒品种生长 3 年4 年、线条品种生长 4 年5 年可以采收。采收时间 9 月至 10 月上旬。蒲棒种植年限不能超过 4 年。6.2 采收方法与初加工 割去茎叶,挖出全根,除去泥土及须根。主根按大小分级清洗,入沸水翻煮 5 min15 min,使芍根软化,脱去外皮,及时干燥。DB34/T 2312014 5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主要病害及化学防治 表A.1 主要病害及化学防治 病 名 用 药 与 方 法 防治时期 白绢病 23噻呋酰胺 2500 倍液,喷雾及灌根 发病初期 100 万孢子/克寡雄腐霉菌 10000 倍液,喷雾及灌根 发病初期 轮纹斑病 30醚菌酯 2000 倍液,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70甲基硫菌灵 800 倍液,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根腐病 70恶霉灵 3000 倍液,灌根 发病初期 2000 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 3000 倍液,灌根 发病初期 灰霉病 80多菌灵 1500 倍液,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40嘧霉胺 1000 倍液,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锈病 10苯醚甲环唑 1500 倍,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25啶氧菌酯 1500 倍液,叶面喷雾 发病初期 DB34/T 2312014 6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主要虫害及化学防治 表B.1 主要虫害及化学防治 害 虫 用 药 与 方 法 防治时期 蛴螬 每 667 用 3辛硫磷颗粒剂 3 kg5 kg,土壤处理 整地或结合追肥时进行 地老虎 20氯虫苯甲酰胺 3000 倍液,喷雾 幼虫发生期 90晶体敌百虫 150 倍液蘸桐树叶,每 667 6080 片在傍晚撒布田间,诱杀地老虎幼虫 幼虫发生期 叶螨 5阿维菌素 2000 倍液或 20哒螨灵乳油 1500 倍2000 倍液,喷雾 虫害发生初期 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