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教学1102023年第8期(总第332期)【提要】明代中后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反对当时盛行的台阁体,倡导“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他们认为在写作时要向前人取法,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融入真情实感进行创作,给我们现代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启示。【关键词】明代前后七子辞赋复古写作教学明代初期起,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废除了宰相制度,不断加强中央集团。永乐至弘治年间国力强盛,歌功颂德的文学作品占大多数,雍容典雅,反映上层官僚生活,形成了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到了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年间,前后七子先后登上文坛,高举“复古”的旗帜,重视学习古人的法度和格调,认为写文章要模仿秦汉时期的风格,作诗歌要遵照盛唐时代的气象。但同时不能一昧只知道模仿,更重要的是抒发真性情,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这些观点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也具有启发意义。一、前后七子复古主张明代的辞赋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复古趋势,刘基、宋濂等人提倡学习楚骚汉赋。到了永乐年间,歌功颂德的作品层出不穷,文坛萎靡不振,剽窃之风盛行,亟待革新。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提出了“诗学汉唐”的主张,认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俞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①为后来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明初出现的复古趋势在这时得到了延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当时宋明理学文风的反对。首屈一指的便是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他为文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推动了整个明代文学思潮与文学创作的演变。《明史·文苑传》(1974)中写道:“梦阳才恩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②李梦阳强调学习前人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学习法度和格调,推动了整个文坛文风的转变,但有时候也可能会使得文学创作陷入了盲目摹拟的怪圈之中,忽视了作者本身的创作意趣。虽然七子的复古重点在于诗文方面,但他们在辞赋创作上也并没有忽视。李新宇(2011)对此评价道:“虽然此次文学复古以诗歌为重镇,然赋体走向也夹杂在这股洪流中,肩负振兴封建正统文学、强调文学教化等责任,并以‘祖骚宗汉’‘因情立赋’等古赋法则为标的,使辞赋发展经历了又一次新的体式轮回。”③李梦阳(1991)提出了“唐无赋”“汉无骚”的观点。他在《潜虬山人记》中写道:“山人商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