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跳岭头传承发展研究钦州跳岭头传承发展研究●劳全有郑国栋[摘要]钦州民俗“跳岭头”的艺术价值很高,表演形式有多种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音乐元素的出现,冲击着本土民俗文化,钦州民俗“跳岭头”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研究如何提高当地人对于“跳岭头”的传承与发展意识,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研究的经验和参考资料。[关键词]钦州跳岭头;传承与发展;钦州民俗“跳岭头”是广西壮族、汉族祭祀文化相互交融演化的社会人文性民间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主要流传在钦州灵山县和钦州浦北县等地的壮族与汉族村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为了祈求丰收、欢庆丰产、趋吉避凶而举行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跳岭头(又称岭头节)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到农历十月二十之间举行,为当地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因为活动多在村子的岭上举行而得名。届时,各个村子放水捉鱼,各家各户宰鸭摆桌,祭祀祖先和神仙;同时还请“岭头队”(老道头)到村子的岭上进行舞祭活动,老道公戴着面具,分开表演舞蹈和唱歌。表演程序为首先放置祭祀香坛,其次进行做法邀请神仙、收取邪祟的精魄等。歌舞过程一直都敲锣打鼓进行伴奏。钦州跳岭头由原来的宗教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跳岭头由舞蹈和音乐两部分组成,舞师根据舞段的角色穿戴相应的服饰和面具,伴以带有角色个性的程式舞蹈,以打击乐器蜂鼓和铜锣伴奏。跳岭头以村民的信仰为依托,向观众展示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戏剧等文化元素,将节日习俗、信仰习俗、村社习俗、宗教习俗、娱乐习俗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一、钦州岭头节(一)岭头节概述最早记录跳岭头的文献是明嘉靖《钦州志》,“永乐地接广西,语言不通,八月中作者简介:劳全有,北部湾大学毕业生;通讯作者郑国栋,北部湾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国家级民俗钦州‘跳岭头’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2020KY10039)阶段性研究成果。1352023年第1期·文化视域·秋,化名祭报,状扮鬼像于岭头舞蹈,谓之跳岭头”①。每个大的村庄都设有庙,庙有固定的庙址,山区的庙设在近村的矮岭坡上,平原一带的庙设在村庄里面或村庄的旁边,所以叫作“跳庙”。戏称“大排”,即大排酒席之意。钦州灵山县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庙,有些大村有好几个庙,部分村子会有岭头队。跳岭头也称为岭头节,钦州有些地区又称为“吃庙”,是灵山县、浦北县壮汉民族最为重大的节日,民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