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9-6094(2023)04-1194-08融入人格特质的个性化建筑工人安全管理研究*胡喆,胡昊,徐峰,王文(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上海200240)摘要:为了挖掘个人因素(人格特质和事故经历)在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提升现有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一种个性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基于认知模型、大五人格理论,通过533份有效建筑工人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讨论将个人因素纳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人格特质在不安全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其应用于现场安全管理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事故经历影响工人的冒险倾向;高冒险倾向和高不安全行为意图的工人均具有低宜人性和尽责性与高开放性和外倾性的特点;开放性、外倾性和宜人性在冒险倾向与不安全行为意图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利用人格特质可以有效判别不安全行为意图。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将人格特质应用于安全指导和安全培训的改进方案。关键词:安全社会工程;建筑工人;人格特质;不安全行为;个性化中图分类号:X947文献标志码:ADOI:10.13637/j.issn.1009-6094.2021.2124*收稿日期:2021-11-30作者简介:胡喆,博士研究生,从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misscynthia@sjtu.edu.cn;胡昊(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工程管理研究,hhu@sjtu.edu.cn。0引言工人的安全问题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核心问题。由于施工场景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建筑行业的事故率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国际劳工组织曾在其报告中指出:建筑行业雇佣了世界6%~10%的工人,然而职业伤亡率却占比25%~40%[1]。建筑事故的致因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且很多研究都发现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重要、直接的因素[2-4],且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具有传播性[5]。在安全管理领域内,现阶段对于工人不安全行为形成的因素分析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工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组织与管理因素。1)在个体因素方面,工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均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出现。生理因素包括工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疲劳[6],而心理因素则包括态度、自尊[7]、脑力负荷[8]、情绪[9]等。2)在环境因素方面,施工现场的天气情况和现场清洁状况[10]、工地噪声[11]等均会影响工人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和判断,从而引起工人做出不安全行为。3)在组织与管理因素方面,不良的施工企业的安全文化[12]和施工现场团队的安全氛围[3]都会影响工人的安全认知从而导致工人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此外,不安全行为还受到这3种因素的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