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3-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西方法学中的融贯论及其在中国法治实践中的借鉴价值研究》(19BFX009)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侯学勇(1977-),男,山东冠县人,法学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教授,山东青创科技计划省级科研团队“地方立法发展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学方法论。①参见高国力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进展、综合评价及主要导向》,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②参见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求是》2019年第20期。融贯论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审视———以《黄河保护法》相关规定为分析对象侯学勇(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黄河保护法》是有关黄河保护的综合性法律,该法设计的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决定黄河治理的成效,影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在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融贯状况的基础上,批判性反思其制度局限,剔除不相协调的冗余内容,能够为该机制的理性重构奠定有益基础。流域统筹协调机制以及政府责任制、考核评价制度具体落实措施的缺失,降低了流域生态保护机制的融贯程度。完善《黄河保护法》配套立法、落实协同治理、完善司法协作的同时,注重行政执法或司法适用活动主体建构性解释、重构相关法律规范,有助于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内在价值和形式结构上的进一步融贯。关键词:黄河保护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融贯论;理性重构;批判性反思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003(2023)03-0105-11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长江、黄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理策略初步确立。2019年,黄河流域进一步明确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治理方式,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得以确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黄河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红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基本政策、主要制度、具体机制在国家政策层面系统确立。党和国家对大型水域的系统治理策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初见成效:生态保护指数从2013年的0.14上升至2020年的0.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