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1-22[基金项目]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KY107102)。[作者简介]蒋方舟(1992-),男,通信作者,山东淄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音乐;戴蕊(1995-),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明清礼乐制度的形塑与流变———以《清史稿·乐志》为例蒋方舟1,戴蕊2(1.曼谷吞武里大学,泰国曼谷10170;2.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要]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关键词]《清史稿·乐志》;明清;礼乐制度[中图分类号]K24;K89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30(2023)03-0142-05中国礼乐制度的发展,根源是对前代旧制度的继承和创新,观其规律,是一个新旧融合的过程。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同宗法制与封建政治制度一起延续到清朝末年,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思想都受到礼乐制度的影响。礼乐制度分为“礼”与“乐”。“礼”的部分主要划分人的身份和社会规范,而后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等级规范。“乐”制定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乐”用于缓和社会各阶层间对抗,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君臣、夫妻、父子、兄弟之间的和谐共处,继而达到教化目的。礼乐制度的实施一方面稳定了封建统治者政治,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古代的音乐水平不断得以进步。礼乐制度让乐为礼服务,成为礼的附庸。因此,在这种以稳固政治为目的,礼为中心的音乐模式下,礼乐制度愈发变得僵化。统治阶级为了实施“统治”,制定了一套非常烦琐的礼仪和音乐。通过对《清史稿·乐志》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祭祀祈福、政治活动、制定尊卑等级的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在不同场合里使用不同音乐,实行不同礼仪,不仅为的是感官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