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1期2023年1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PekingUniversityEducationReviewVol.21,No.1January2023高校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风险偏好与形成机制阎光才①(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062)摘要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存在两种取向,一是在熟悉领域或既有知识和理论框架内的探究,即常规性研究或重复性研究;二是在新领域或突破既有理论框架的探索性研究乃至原创性研究。后者由于偏离常规路线、复杂性高、难度大和周期长等因素,往往面临更高的投入代价和失败风险。人们科学探究风险偏好的形成,源自个人的品格与特质以及社会化建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高校教师的探究风险承担水平与其人格特质、自我效能、组织与社会支持以及职业稳定性等存在关联。相对于制度环境,个人因素对探究风险偏好形成有更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国家科学创新活力的整体提升,首要为人的培养,次为人才选拔,终为人才使用,三者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缺一不可。关键词科学探究;风险偏好;原创研究;人格;制度环境中图分类号:G6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23)01-0083-24DOI:10.12088/pku1671-9468.202301006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和获得新知,这本是一个简单明了、无可争议的话题,然而在当代科学活动职业化和组织化、学术认可制度化的社会环境中,这一核心观念似乎不再那么牢固。多年以来,人们对学术界中所谓跟班式研究、重复性研究、以量代质等种种现象颇有诟病,这表明科研创新尤其是如今我们迫切诉求的原始创新以及颠覆性创新不仅相对匮乏,而且可能反映了学术界正在隐现的生态危机。客观而言,在如今从业人员规模不断膨胀、学科和领域分工日益细化的知识背景下,苛求每一个体都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总体科学理论发现、当代各领域的颠覆性理论创新和跨领域的关键性共性技术创新,既不现实也不理智。因为受到人的平均能力水平以及常规科学相对坚固的边界和瓶颈限制,大多数人注定仅能从事一些常规(routine)的研究工作。不过,在科学界,例行的研究虽然也不乏创新且同样需要得到认可,但如果没有少数人不断破界、越界的重大开拓性创新,大多数人的常规研究会失去依附和方向,人类①作者简介:阎光才,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偏好、行为与工作表现研究”(72174063)。致谢: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蔡红红等同学在问卷设计以及数据清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8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年科学进展与技术进步也更无从谈起。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