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2-22[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理查德·鲍尔斯小说的后人类主义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BWX001)。[作者简介]杜巧玲(1981-),女,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冲破黑暗》的后人类主义叙事研究杜巧玲(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通过对跨学科写作、人际关系的异化、科技与自然的对立与融合、虚拟与真实的对比等写作技巧和思想的分析,说明后人类主义叙事对建构《冲破黑暗》这部小说的主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出鲍尔斯竭力冲破科技崇拜的牢笼束缚,渴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思想,进而阐明后人类社会中,人类唯有回归自然与本真,超越科技与理性,才能摆脱机器文明的枷锁,净化人类的灵魂,恢复人类的精神乐园,实现人与自然和其他非人类物种的共同发展。[关键词]理查德·鲍尔斯;《冲破黑暗》;后人类;跨学科写作[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330(2023)03-0097-05一、引言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征,使人类已然进入到了后人类时代。人机混合、自然人身份的逐渐丧失使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意识到高科技成果在挑战人类原有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同时,也在动摇和颠覆着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后人类语境下,技术达尔文主义对人性的侵蚀问题,引起人与外界、人与物、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迁。人类将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在世界中的身份与地位?人类如何与非人类物种共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于后人类社会中人的生存际遇的担忧、恐惧、讨论和反思。理查德·鲍尔斯在其作品《冲破黑暗》中,根据小说的创作源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力的理念,着重刻画和描述虚拟仿真世界是如何被人创造出来的过程,同时竭力去“探索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扩展、延伸人身体之外的认知和本体论体验方面的潜能。”[1](P77)小说中,鲍尔斯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精神与身体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观念,而是后人类社会中的虚拟生态以及身处其中的机器化、物化的人类。文中的人类也是赛博格,“是人与技术的结合体。”[2](P76)赛博格人在真实的空间里创造出仿真环境,仿真环境反过来又成为造就赛博格主体认知的方式。自此,“虚拟现实取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