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2期2023年6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23No.2Jun.2023略论宋、元、明时期橹的发展———以文渊阁《四库全书》为中心的考察崔海东,陈泺泽(江苏科技大学科技史研究所,江苏镇江212100)摘要:根据航行水域与目的功能的不同,宋、元、明时期使用橹的船只可以分为内河行船、沿海战船和远洋海船三类。在内河船中,橹在宋代已遍布南北主要水系,元代承之,明代则进一步发展出适应各自水系的船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橹。橹的技术特点在宋、元、明时期较为稳定,没有显著变化。橹操作轻便,速度极快,声音响亮,数量上分为单橹、多橹,以双橹为常见,其局限性是不能航行于浅水且动力有限,不能在江河中逆流上溯。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常配备多橹快船,但橹又须与风帆篙桨相配合以保持动力,并且由于火器的进步,至明末时小型战船往往又弃橹用桨,以保证水手的安全。在远洋航行中,风帆取代橹成为主要的动力工具,但橹又必不可少,故而针对橹又设有专门的管理操作人员和管理制度。关键词:宋;元;明;船橹;内河行船;沿海战船;远洋海船中图分类号:K23;N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53(2023)02-0001-0007收稿日期:2022040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原儒———体用视域下先秦儒家一贯之道研究”(17FZX020)作者简介:崔海东(197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中国科技史研究;陈泺泽(1993—),男,江苏南京人,江苏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研究。①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西汉杨雄《方言》,其中已载有橹及其各项摇橹附件的名称和用途。目前发现有关橹的最早的实物证据是1983年广州象岗南越文王赵昧墓中出土的“羽人船纹铜提筒”,其船尾出现了橹。参见《南越舟影:船纹铜提桶》。②目前学界对橹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其功能原理,对于宋、元、明时期根据不同的水域、目的和功能而对橹进行的分类研究尚属罕见。本文作者在梳理主要文本文渊阁《四库全书》过程中没有发现此时期有漕船与江防战船使用橹的史料,故将讨论对象分为内河行船、沿海战船和远洋海船三类。橹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操作原理简单、科学[1],功效远高于篙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有关橹的文字记载与实物证据①,此后史乘所载不绝如缕。至宋、元、明时期,文化繁荣,科技昌明,商品经济发达,远洋贸易体系、外交上的朝贡体系均构建完毕且运行良好,加上明代又长期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