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3747/j.cnki.bdxyxb.2023.04.022摘要:保定古城区西南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军昭忠祠暨公所,于晚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淮系总首领李鸿章首倡修建。该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特色是昭忠祠部分为徽派建筑,公所部分为北方建筑,二者有机结合。昭忠祠暨公所全部楹联均出自晚清桐城派名士吴汝纶手笔。仔细观赏这一淮军历史遗迹,会使我们更深地了解中国古代优秀建筑艺术及文化内涵。关键词:李鸿章;吴汝纶;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建筑特色;楹联赏析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23)04-0131-06保定淮军昭忠祠公所建筑特色与楹联探析傅德元(西安思源学院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38)收稿日期:2023-04-20作者简介:傅德元(1956-),男,河北香河人,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晚清史、李鸿章与淮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等。2023年7月保定学院学报Jul.,2023第36卷第4期JOURNALOFBAODINGUNIVERSITYVol.36No.4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老城区西南隅的淮军昭忠祠暨公所,被民国《清苑县志》及保定人误称为淮军公所,并沿用下来,2013年5月25日被国务院以“保定淮军公所”的名称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淮军历史遗迹,与晚清名臣李鸿章及安徽名士吴汝纶有着诸多联系,并记录了淮军的重要历史。一淮军自组建后,参加了在苏南、上海、浙闽地区剿杀太平军的战争以及在北方剿杀捻军的战争,在战争中因大量将弁战死沙场,李鸿章效仿曾国藩及湘军先例,奏请清廷后,修建了无锡、武昌及苏州等淮军昭忠祠,以祭祀阵亡将士。约光绪十四年(1888),盛军将领湖南提督周盛波等给李鸿章上呈文,提出在直隶省城保定修建淮军昭忠祠。此呈正合李鸿章意,他遂于五月初十日(1888年6月19日)给清廷上《保定请建昭忠祠片》。奏片称:同治四年(1865)捻军北犯,直隶、山东等地戒严,“情势岌岌”。淮军潘鼎新等各部相继北上,“诸军忍饥苦斗,力遏凶锋”,先后将东、西捻军剿灭。在征战中,“将士日驰百数十里,不得一饱,夜即枕戈露宿,或竟疾趋达旦,祁寒暑雨,未能少休。仰仗国威,歼平巨寇,而良将猛士,锋镝疾疫,死亡已多。事过时平,弥足怆念”。请求由周盛波等集捐,在保定修建淮军昭忠祠,将历次阵亡伤故员弁兵勇,分别正祀、附祀,设位致祭,“庶足妥侑毅魄,激劝方来”,并由地方官春秋致祭,“以彰义烈而励戎行”[1]。此奏很快被清廷允准,淮军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