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创作研究CREATIONSTUDY电影中的非职业演员,通常情况下是指与人物本身高度契合,或直接拥有人物经历,但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不具备名人效应、不以表演作为谋生工具的普通人。“选用非职业演员,是鉴于他们真实的外貌和行为。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在一部探索现实的影片中成为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使自己的生活成为注意的中心。”(1)在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理论体系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是现实的有机组成,从根本上来讲,非职业演员也是“物质现实的复原”。非职业演员不能借用明星身份及名人效应,不能使用娴熟的表演技巧,不能变成被观众所关注的核心元素,选择非职业演员最基本的目标是突出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一、非职业演员与现实题材电影世界电影诞生之初,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工厂大门》《木匠》《婴儿的午餐》等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中的真实人物,奠定了世界电影写实主义的美学基调。20世纪20年代,美国纪录片学派开始崭露头角,“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拍摄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场景,影片中关于演员21世纪以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中的非职业演员表演及美学风格文宋亓/Text/SongQi提要:使用非职业演员是现实题材电影重要的创作手法之一,百余年影史不乏使用非职业演员的成功案例。21世纪以来,贾樟柯、李睿珺等中国当代导演也因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使其影片呈现出独特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非职业演员体现着电影的“作者性”,作者论视域下的现实题材电影要求非职业演员保持其本来状态。导演对非职业演员的指导需要灵活运用传统表演理论。非职业演员在“真实之美”和“想象之美”两个维度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美学效果。关键词:现实题材电影非职业演员作者论现实主义美学宋亓,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是否真实的问题曾引发过探讨:“《北方的纳努克》宣称它的主人公是真实人物,不是虚构人物。然而,真实人物也是叙事中的人物,真实人物也是演员。”(2)可见,即便是纪录片中的人物,我们也无法将其完全判定为是绝对真实的,“我”饰演“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特质。20世纪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让·雷诺阿创作影片《托尼》,“整部片子都是在法国南部地区实景拍摄的。该片的演员大部分都不为人所知,而且演员讲的也是当地的方言”。(3)该片的主演夏尔·布拉维特是一位未接受过表演训练的当地人,由此片开始进入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