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黄长军(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新动能,研究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中存在的理念尚未形成、认识程度不高、形式比较单一和缺乏机制保障等问题,探讨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价值意蕴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现实途径、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有效抓手和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创新。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实践路径,包括树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理念,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空间,提供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以及数据赋能思政教育科学治理等,期望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数字技术[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黄长军(1978—),男,甘肃通渭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18609406426@163.com。DOI:10.13811/j.cnki.eer.2023.07.011课程与教学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系统原则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22VSZ153)一、引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是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模式,建立完善“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共育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积极回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诉求,是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检视(一)“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