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教师间接语言助力课堂“提质增效”———基于优质课堂教师话语的数量结构与教学意义分析赵云建1,汪洋2,陈玲2,何静3(1.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100031;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北京100875;3.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课堂是“双减”的重要阵地,教师间接语言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影响学生学习参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其教学意义却缺乏基于数据的挖掘。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教师话语的智能分类,并对180节优质课例的话语文本进行编码,通过聚类分析和序列分析对教师间接语言的数量结构进行了探索。此外,研究选取接纳情感、表扬、接受或利用学生想法三类研究不足且数量较少的间接语言,结合定量数据对其语句本身的教学意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研究发现,教师间接语言促进了课堂互动质量提升和学生高效学习。文章最后提出了三类间接语言的设计和使用策略:及时接纳学生感受、深度利用学生观点、多运用描述式表扬,以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话语分析;教师间接语言;聚类分析;序列分析[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赵云建(1985—),女,山东聊城人。编辑,硕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2623904122@qq.com。汪洋为通讯作者,E-mail:137977988@qq.com。DOI:10.13811/j.cnki.eer.2023.07.012课程与教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KJY202206)一、问题的提出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好地回归校园[1]。因此,政策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课堂内“学足学好”。教师需要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优质、更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语言是课堂中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媒介,也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与改进的依据和对象之一。间接语言是教师语言的一种,主要指教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的话语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基于课堂语言的量化数据挖掘教师间接语言对课堂教学的影响[2-3]。然而,相关分析虽然揭示了课堂教师间接语言基于数据“结果”层面的特征,但忽略了语言发生的具体情境和意义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