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第41卷(总第223期)NO.2,2023Vol.41GeneralNo.2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从大定府进士群体看清代黔西北的儒学教育成效从大定府进士群体看清代黔西北的儒学教育成效石小酸1,张慧萍2(1.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2.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收稿日期:2022-12-31基金项目: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认知人类学视域下西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8XMZ048。作者简介:石小酸(1997-),女,贵州三都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张慧萍(1995-),女,贵州岑巩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史。摘要:清代大定府儒学教育成效显著,共产生进士71人,是黔西北儒学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在清王朝加强军政管理和推进儒学教化的过程中,大定府的文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进士人数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乾嘉”两朝,在地理空间上以毕节地区为主。清代大定府进士群体虽官职整体不高,且多数异地为官,但对于国家治理以及促进地方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学教育的发展为大定府培养了大量进士,丰富了地方人才资源,推动了地方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互动。关键词:黔西北;进士;儒学教育成效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3)02-0151-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儒学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学界的关注点。学界对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儒学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学教育发展的途径、成效及影响等方面。其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黔中、黔北等区域,而针对黔西北这一区域的儒学教育研究鲜少涉及,特别是以进士群体作为微观视角对儒学教育的研究更是有所欠缺。进士是一个地方儒学教育成效的标志,是我们观照古代儒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很好视角,因此,笔者借助大定府进士群体的分布状况、贡献、培养途径以及清廷在黔西北所推行的文教政策等方面来看清代黔西北的儒学教育成效。自明代开始,儒学教育便开始在黔西北的卫所及土司阶层推广,这为清代儒学教育在黔西北发展发挥了基础作用。清康熙年间,水西土司改流后,中央王朝在黔西北大力推行文治教化,儒学在黔西北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黔西北的文教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士作为科考中的最高一级,前途可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