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23日,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教育部组织各级教育部门领导、有关部门和团体详细探讨了当时的教育景况,提出了针对旧的教育体系改革的方针、措施以及发展新教育的政策,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教育的基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教育改革为主要内容的重要会议,确定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主题。研究本次会议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一、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召开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革新教育体系,是旧教育的矛盾性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所决定的,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旧教育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产物,是旧政治旧经济的一种反映,和旧政治旧经济借以持续的一种工具。”[1]6这种旧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甚至严重阻碍了新中国迫切的进步要求,人民对于变革的呼声日益强烈。1949年底,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胜利,确定了国内稳定的社会环境,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承担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责任,因而具有学习科学文化和技术的需求,这是推行新教育的内在动力。同时,《共同纲领》早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1这体现了发展新教育的必然趋势。二、会议的主要内容全国已经解放了的各行政区、省、市的教育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代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部分领导,各团体代表等约200余人参加会议。郭沫若、黄炎培等做了重要讲话,马叙伦和钱俊瑞分别做了开幕式讲话和总结报告。与会代表就教育部1950年上半年工作计划进行了共同讨论,提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总方针,同时根据老区和新区的特点不同,决定采取不同的工作方针和工作重点,并对基金项目: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双融互通’路径探析”(2722022DS010);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网络舆情‘双融互通’路径探析”作者简介:肖雨(1989-),女,湖北宜昌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魏超(1997-),男,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党史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