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ofYiliNormalUniversity2023年3月第41卷第1期Mar.2023Vol.41No.1当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首要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1],影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复杂且多样,大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对于大学教学改革而言,管理者重点关注宏观角度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流学科建设及本科教学评估等工作,忽视了微观角度下真实课堂中的课程教学,如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教育进入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强调高校应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二十大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重申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要注重提升一流人才与创新能力培养。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上述人才类型不能缺失高等教育的参与及培养。传统高校课程教学偏重于知识型人才培养,未能与社会就业需求精准对接,这就要求高校及时审视人才培养理念,除促进大学生获得学业成就,还要培养其走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关注大学生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信念及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组织开始认识到社会情感、责任感、沟通与协调等非认知能力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坚持认知能力提升和非认知能力培育并重,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究非认知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逻辑,认为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将会是大学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的核心与驱力,同时为促成高质量课程建设中有意义、有深度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一、非认知能力意蕴解析非认知能力也称非智力因素,最早提出于美国心理学家亚里克山大的《智力:具体与抽象》中,后期培养大学生非认知能力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王玲1,2(1.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新疆伊宁835000)摘要: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现代化教学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认知能力不再是评价大学生人才质量的唯一标准,非认知能力培养的缺失阻滞了大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探究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的价值逻辑与执行偏差,进而思考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之道,以树立“全方位”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丰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