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2023年4月10日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642186基金项目:2021年度太原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MOOC+项目驱动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G2021100);2022年度太原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面向赋能教育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G202268)。第一作者简介:范文婷,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物联网技术,67454677@qq.com。0引言在当前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新的形势要求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进一步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赋能教育方式转变[1-2],以全面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其他课程的先导,通过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典型应用等,为培养学生完整的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和开发打下坚实基础。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覆盖范围广、实践性强的特点[3-4],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教学内容也滞后于行业发展和最新技术,工程化程度明显不足,限制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亟须探究一种面向赋能教育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赋能。面向赋能教育的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范文婷,王晓(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根据新工科建设新要求,秉持赋能教育新理念,结合现有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情况,提出面向赋能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从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优化方面介绍面向赋能教育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最后通过调查问卷数据说明教学改革效果。关键词:新工科;赋能教育;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文章编号:1672-5913(2023)04-0186-061面向赋能教育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具有内容繁多、学时紧凑的特点。如何在有限教学课时内,使学生从掌握知识达到形成能力?现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理论知识占用了大量教学课时,实践教学内容较少且滞后于最新技术和行业进展。随着大量在线资源及课程,如MOOC平台、SPOC平台的蓬勃发展,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学混合,重新整体设计课程体系,围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