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工作研究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年第5期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罗伦红,郑莉莉(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537000)摘要:国家对新时期乡村地区发展形势以及乡村建设现状十分重视,提出了振兴乡村、集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持续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改革,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目标的贯彻落实。新时期,农业产业整体结构不断创新,给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农业院校在互联网时代创新课程教育体系,重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实践型人才。主要分析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关键词: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0引言在农业领域发展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和机械化发展,让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农业院校属于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在人才教育方面需要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积极优化农业院校人才专业培养体系,为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发展输入更多高素质的人才,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1农业领域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分析1.1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结构不合理现代化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业领域中,远程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越来越常见,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当前,一部分农业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并不合理,没有把教育体系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合在一起。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受到了影响,缺少了开放性实训平台的建设,技术资源不够充足,对涉农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工作落实不够重视,未能真正满足现代化人才教育要求。1.2学生就业思想比较落后近些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农业科研相关企事业单位出现人才短缺问题,地方的农业基础建设对于高素质人才、技术人才需求量逐渐提升。高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离农”和“脱农”的情况,过于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福利待遇,缺少了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到与农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农业企业在人才引进上不具备优势,导致企业内部人才供需结构出现失衡的情况。学生们学习的知识就业之后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