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23年第3期(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72期)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三个维度的思考李春雨刘景艳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语言文化传播将迎来一场重大的调整与革新,中国语言文化的跨语境传播呈现出传播主体民间化、传播内容生活化、传播手段数字化等特征。在这一进程中,有“温度”的传播姿态将提供充满人文情怀的对话语境,有“深度”的传播内容将构建精神交流的深层空间,有“广度”的传播格局将打开精神与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境界。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野下,反观中外语言文化对话的历史,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框架下,审视当下语言文化互动的新态势,将为新的国际人文交流环境下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提供多元的思考。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文化;跨文化传播;国际中文教育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23)03-0086-09作者简介:李春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刘景艳,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助教、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京味文化传播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8ZDA07)的阶段性成果。①王辉:《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际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②胡范铸、张虹倩、陈佳璇:《后疫情时代中文国际教育的挑战、机缘和对策》,《华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4期。在世界文化交互激荡的当下,人类面临着疫情、战争、能源、气候等共同处境,因此,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与之相应的开放性心态和包容性文化。中国在变化、世界在变化、文化的内涵在变化,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这为后疫情时代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界对后疫情时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如王辉强调市场运作、舆论博弈、技术变革等因素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①,胡范铸等关注数字技术、舆论自我纠错机制带来的发展空间②,李培毓等认为语言文化传播应该关68注多样化的传播主体、挖掘与创新传播内容、增强传播媒介的交互性和体验感①,郭熙注重多方参与、民间社团在华语传承中的重要性②,等等。这些研究立足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力图从市场、技术、媒介、舆论等方面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打开新的空间,寻求新的发展思...